红色遵义

家乡区县: 贵州省正安县

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以生产名酒茅台、习酒、董酒而驰名中外。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但遵义真正出名却是由于上世纪30年代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著名会议——“遵义会议”,这里是红军长征走出困境迈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打破迷途走向成功的转折点,遵义因此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有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红军街

遵义市有一条著名的红军街,是一条红色旅游商业街,于2007年11月建成,原来的老街叫杨柳街。红军街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文化小学为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名校遵义四中相连,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红军街既是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也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

红军街是一条步行街,但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步行街,更是典型的融观光、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一条街。据说,许多“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已在此经营,至今仍生意兴隆。在这里,贵州和遵义当地的名优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有名气的贵州茅台酒、湄潭茶、蜡染布,都在此设置专卖店、专柜。

红军街街口立有一座高大牌楼,上有“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为老红军张爱萍将军所题写。跨过牌楼,街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显得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无数串精致的红灯笼,从家家户户的屋檐垂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特别是夜色降临的时候,更显得红红火火,分外夺目。

红军街街景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现在是国家AAAA级景区。会址大门临街大门正中高悬巨匾,上书毛泽东1964年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

博古旧居

这里原是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师副师长侯之圭(侯小白)的私宅,修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为砖木结构的前后两进、上下两层的走马转角楼。前进仿西式风格装修,后进为石灰粉墙、小青瓦、悬山顶,富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筑特点。

“遵义会议”期间博古(秦邦宪)和军事顾问李德住的地方,当时博古住在一楼后楼北侧一间,李德住在二楼前楼通间,陪同二人住在这里的还有伍修权等人。

博古旧居  娄山关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距遵义市50公里,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峭壁绝立,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1935年1月红军长征突破乌江后进入遵义。经过惨烈的激战,先后于1月9日和2月25日两度攻占娄山关,展开了遵义战役,歼灭敌军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败敌军2个师,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因为红军娄山关之战和毛主席为此而作的《忆秦娥。娄山关》,使得娄山关真正名闻天下,路人皆知。

娄山关摩崖石刻

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当时的遵义县政府在娄山关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摩岩全长11米,字径2.3米,“娄山关”三个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

摩崖石刻  《忆秦娥·娄山关》诗碑

娄山关一战关系重大,战况惨烈,一代伟人和诗人毛泽东听到胜利的消息时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舒发革命志士的壮烈情怀。

对于毛主席的这首词,之前读时就为其所表达的悲壮意境和豪迈情怀赞叹不已,但当我站在这高耸的娄山关上,亲眼目睹娄山关这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雄壮险峻,耳边听着当年红军战士浴血鏖战、抢关夺寨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了当年这场战斗的激烈残酷,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多么的令人振奋和鼓舞,也感受到作者写首词时喜悦和伤感交织的复杂心情。

娄山关山下公路旁立的巨幅诗碑,将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显得大气澎勃,溢增雄关声色。

茅台镇

茅台镇是黔北名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茅台镇是茅台酒的故乡,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1935年3月,红军主力从遵义西进经过仁怀,展开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辗转奋战,迂回制敌,四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计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茅台镇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厚彩,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建有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据史料说当年红军连续作战非常辛苦,茅台镇的老百姓主动给红军送来茅台酒泡脚疗伤,效果显著,当年的国家领导人和老将军们因此偏好茅台酒,将期作为国宴用酒,这也成就了茅台酒今日的辉煌。

说茅台镇是“中国第一酒镇”并不为过,不仅这里实际上就是茅台酒厂的厂区,而且据说全镇有二百多家做烤酒的作坊,每天来这里运酒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进茅台镇,一股酱香型烤酒的味道弥漫全镇,天天免费享受美酒的茅台镇人,其酒量之出众可想而知,估计连这里的苍蝇都“酒”经考验,有着不俗的酒量吧!

神游太虚(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