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大将伍奢全家三百多人抄斩,独伍子胥幸免于难。伍子胥逃往吴国。在今天的南京高淳县固城镇沙滩头村附近迷失了方向,见一女子在溪边浣纱,便上前问路。浣纱女得知伍子胥是忠良之后,以浆纱的米汤给其充饥,并告诉伍子胥通往吴国的道路。走了几步,伍子胥回头看见浣纱女还站在原地遂心中起疑,便折身回来。浣纱女知其心意,纵身跳入溪中,舍生取义。数年后伍子胥带吴兵打回楚国,一把火将楚王的行宫烧了,大火烧了一个多月不灭。伍子胥来到当年浣纱女舍身香酒的溪边,将在楚宫中缴获的三斗三升“金豆子”撒入溪水。此地遂得名黄金港,沿用至今。伍子胥为纪念浣纱女撒下的金豆子,在高淳固城一代屡有出土,据说从前当地村民在清明期间,常常能够捡到。现在镇江博物馆还保留数颗呢。看来此事有鼻子有眼睛,是不假的。
这是在高淳乡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些史书上也有类似记载。朋友指着一条清波荡漾但并不十分宽阔的小河告知,这儿就是浣纱女跳下去的地方,附近经常有人会捡到金豆子呢。我当然也想捡到金豆子,但我更对伍子胥的作为有些不以为然。
传说中的伍子胥是个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快意恩仇的真汉子,人们说起他的事情来也有点津津乐道。他把楚平王的尸首刨出来鞭打,他放火烧楚国的行宫,似乎是报了家仇,这种行事方式或许往中国的“古风”,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往古人头上套,但不论古人今人,有些事情应该是一致的,比如人性。要说变,也会越变越差,要不怎么会有人向往“古风犹存”之类。
在怀念“古风”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传说中作为铺垫人物出现的那个浣纱女的命运,我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跳河,就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所以我不喜欢把一个无辜且善良的女子来当作伍子胥的衬托,因为太过残酷。
固然,伍子胥被追杀得看周围乃草木皆兵,此时的他已经不可能随便相信别人了然,就算浣纱女天天在电视里看见伍子胥露脸,能够认出他是国王追杀的人,这个时候她会去告密吗?我想不至于,如果她有心对付伍子胥,完全可以不拿米汤给他喝,自己根本不需要动作,再过会伍子胥就饿死了。还有一个办法,她可以给伍子胥指一条相反的路或者干脆将路指往派出所的大院里头。因为如丧家之犬的逃犯,很多事情他只能任人摆布了。伍子胥后世的大人物曹操,把磨刀杀猪的吕伯奢一家人八人全部杀死,在逃跑路上还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一剑砍死。曹操的理论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的前辈伍子胥比曹操的名声好多了,但他对待浣纱女这件事情上,他的做法跟曹操杀留饭的自己父亲的结义兄弟的情形差不多,只不过是一个亲自动刀杀人,一个是用自己的怀疑。
浣纱女无名无姓,好心好意帮助了别人,送他走的时候或许还依依不舍地看着人家的背影出神,但别人根本不理解这番苦心,反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此她纵身一跃,消除了别人的顾虑。而代价是自己的生命,就因为伍子胥是忠良之后。“忠良”两个字真是害人,可这跟浣纱女又有什么干系,“忠良之后”的命难道就比浣纱女的命金贵?翻开历史,在大人物打打杀杀中,很多的“忠良”都需要常人来铺垫,甚至用性命作为所谓忠良的上马凳。伍子胥报仇以后,顺便将缴获来的金豆子撒进河中用以祭奠逝去的浣纱女。以唯物的眼光来看,金豆子再多浣纱女也不可能拿来用了,伍子胥这么一撒金豆子,根本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却成全了他有情有义的千古美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