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笔传说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东源县

   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东江河成直角处有座山坡,因为山顶有座文笔而得名文笔山。该文笔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楼阁式砖结构,十余米高,像塔楼一般,故现在也叫文笔塔,因年久失修,如今塔内已不能登临。
关于该文笔的建造在当地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说法。据说在明朝时,东江河上大小货船川流不息,是赣粤港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东江上半年河流水涨,适合大型从老隆、柳城运稻谷和煤到广州等地的船只。但是,令行船人生畏的是每当行至文笔山直角拐弯处时,江河水流湍急,船速飞快,使掌舵之人无法控制船只,往往会撞击江边,拦腰折断。然而,让人们感到不解的是,运煤的大船虽说是无法控制,但都能相安无事,顺利过弯,而运稻谷的大船则无一幸免。
某日,一位新上任的学台,也就是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坐船到广州上任途中经过文笔山时,见江边两岸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故留宿一晚,并从乡人口中得知运谷船只折断翻倒之事。翌日清晨,学台便随乡人来到文笔山脚下驻足观望,不久,学台捋捋胡子,嘴里念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乡人不解,便上前询问,学台指着对岸说道:“你们看,那是什么?”众人皆答:“墓地。”“对!就是这墓地,背山面河,上下游汇集此处,即聚财又旺人丁,过往稻谷必被其所夺。”学台说道。原来对岸墓地是曾田叶姓人家,墓地名据乡里人介绍叫“雄鸡扒易”。众人问到:“那该怎么办。”学台答道:“这好办,你们只要在墓地对面山顶上建造一座貌似毛笔头的塔形建筑物,便能镇住这‘雄鸡’,使其难以抬头觅食。”在送走学台之日,村民们便立即动工修建文笔,待文笔建好之后,果然如学台所说,“雄鸡”难已觅食,运稻谷的大船也安然无事通过。故此山后来命名为文笔山,也称“谷箩山”,意思是用装稻谷的箩筐罩住“雄鸡”。
另一种说法则是,村民见“雄鸡扒易”墓地地势风水俱佳,恐其后代出人才打压对岸,故请风水先生仔细勘察以破它的运势。后来便在与“雄鸡扒易”墓地隔河相对的山顶修建上一座貌似毛笔头的塔形建筑物,隔河相峙,用于消煞“雄鸡扒易”。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孰真孰假,还是见仁见智吧,毕竟是一个传说罢了。 据说,文笔塔在抗日战争时期,塔内曾驻扎过红军游击队,属于抗战基地。

陌城(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