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八宝印泥是福建漳州传统的汉族工艺品,在古代属于贡品。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漳州八宝印泥厂仍在生产。
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1] 。康熙时,漳州府“丽华斋”业主魏长安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科学加工等特殊工艺制作成“八宝印泥”。
漳州八宝印泥有高档、中档、低档三个档次[2] ,是位于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三宝之—,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它是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铃朱而墨韵增辉”的赞誉。
相传,漳州八宝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当时,颇懂文墨,能书会画的漳州源丰药材行的老板魏长安先生,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冰片和艾绒等八样珍稀材料,调以蓖麻油,磦银朱,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品——八宝药膏。这就是八宝印泥的前身。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光彩艳丽,令人耳目一新。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应时上市。一时生意兴隆,广为传播。
清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地为八宝印泥取号
漳州八宝印泥
漳州八宝印泥(4张)
“丽华斋”(匾毁于十年动乱),并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乾隆帝还常将其赏赐近臣。从此,八宝印泥的声誉大振,其产品等级便一直延用皇家惯例,分为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和上品六大品系。清末,龙溪知县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清廷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注册“钜鹿牌”。魏氏丽华斋曾于1915年在广告中写道:“秘制八宝印色在前清康乾之时已驰名都中。凡至京师通人学士、大书画家,莫不器重之。”
此后,漳州仿效魏氏继续生产八宝印泥的,有魏氏的丽华斋等数十家。1935年,漳州成立印泥同业公会,由丽华斋经理王钦明任主席委员,漳州八宝印泥行业走上鼎盛时期。1956年,八宝印泥由分散的小作坊生产组织起来,在当时的漳州文教日用品厂内设立专业车间,正式生产了独具特色的漳州八宝印泥。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使文教日用品厂的生产逐步转向以生产八宝印泥为主的专业厂。
作为国宝,漳州八宝印泥于1910年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1915年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分获特别奖、优秀奖、甲等奖。
1983年,“漳州八宝印泥配方”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绝密级。1993年12月漳州八宝印泥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2006年4月,漳州八宝印泥再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国之宝”。2008年6月,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