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淀—吴国古城

家乡区县: 江苏省润州区

该遗址位于镇江市丹阳珥陵镇葛城村。据考古人员测量,这座名为“葛城”遗址东西长200多米,南北长190多米,占地面积达3.62万平方米。  镇江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根据土城的土堆层构造和火烧土房屋遗存,以及石器“钺”的情况,初步断定了“葛城”城墙的高度和年代。专家认为,“葛城”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现在的镇江就是吴国的领域。


是吴文化的源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却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趁机灭国,我们知道吴国的终点,却不知道吴国的起点。历史上只留下泰伯奔吴并创立吴国的传说,可是初创的吴国究竟在哪里,历史学和考古学界为此一直争论不休。
  水环城,城环水,古城形制独特
“葛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谜,史书上从无记载,没有人知道葛城在哪个朝代因何得名。”站在约4米高、四面环水的大土墩上,考古领队李则斌对记者说,“现在这里中间洼,四周高,只有西边还残留一段城墙,那是因为2001年这里被承包种地,城墙被向内推倒了,非常可惜。”
  这片台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2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这么小的地方能被称作城吗?李则斌解释说:“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郭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内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濠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濠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两层水环绕两层城。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更大,年代更早。”
  南博考古所所长张敏表示,目前发现的吴国城址有安徽的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以及江苏的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但是这些城址都建于春秋时期,而葛城的年代最早,建于西周,这也是它被称为“吴国第一城”的主要原因。
1998年就开始关注葛城遗址的丹阳市文化局局长陈利慧介绍说,在葛城周边,神墩遗址、珥城遗址、联城村、扶城村、护国村等均是人工修筑的四面环水结构;北面有近十座有可能埋葬贵族的高等级土墩墓;1954年,丹徒大港的烟墩山古墓中出土了宜侯夨(zè)簋,1976年丹阳司徒镇发现了凤纹尊等26件青铜器的窖藏。前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于宜地为宜侯,有专家认为,夨就是吴国的始封之君周章,吴方言“周章”二字读快了与“夨”的确非常接近。而凤纹尊改变了吴国没有青铜器的传统观点,代表了江南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虽然葛城考古刚刚开了个头,但专家在论证会上都认为,葛城是早期吴国都城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葛城真的是吴国都城,泰伯奔吴之谜有没有可能据此解开?南博考古所副所长林留根告诉记者,泰伯和仲雍奔吴,是为了让位于季历,而季历正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文王的儿子就是灭掉商朝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史记》记载,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曾派人寻访泰伯的后代,找到了已经做了吴地首领的周章,并分封了他。从城墙内找到的陶片最早的是西周早期,离泰伯奔吴的时代很近,但是这些陶片也可能早就埋在土里,后来在筑城取土时混进了城墙里。现在可以肯定葛城不晚于西周中期,但是它最早筑于何年,由何人所筑还是一个谜。
  内城城墙数百年内3次修筑
  在内城西侧,一段残留的城墙布满了青草和青藤,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城墙中段有一个近5米宽的豁口,那是考古的遗迹。如今豁口内爬满了南瓜藤。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段城墙足足有65米厚,残留的高度达到7.5米。
  难道当年葛城需要这么厚的城墙来护卫吗?李则斌解释说,65米是几百年内3次修筑后的遗迹,早期城墙只有10多米厚,而到晚期厚度达到35米,这表明葛城的防卫在不断加强。这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大小国家之间互相征伐兼并的时代特点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吴国城址的城墙都是堆筑的,只有葛城早期城墙是夯筑的,这表明筑城时更加郑重其事,城墙的规格更高,同时这种来自中原的筑城技术也反映了葛城早期与中原的渊源。
  三重城墙是逐渐向外修筑的,每次重筑,内城的面积都要扩大一些。重筑城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战争导致城墙遭到破坏,无法再使用?葛城有没有遭受过破城厄运?此外,吴国都城有一个从宁镇山脉向太湖地区转移的过程,在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已经越过了镇江地区,那么葛城后来是一个大城市,还是一个军事堡垒?
  考古队员陈刚表示,他们已经发现了新的线索,在内城西北角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面积约400平方米,这种建筑遗迹让专家怀疑那里曾是宫殿;内城东西南北都有城门,每个宽度约为6米,四门间有断续存在的道路;而在葛城东北角,有一座春秋时期堆筑的青龙岗,在护坡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三枚青铜戟刺。戟是结合了矛和戈的一种兵器,可刺可钩可割,这明显是战争的遗迹,可见在那个战乱年代,即使地处吴国腹地,葛城也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
  首次发现吴国的祭祀场所
  在葛城北偏西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神墩的方形大土台,长80米,宽70米,高约4米,周围被30多米宽的水面环绕。考古队本以为这是一座土墩墓,但发掘后才发现,这里是一座公共祭台,从西周早期使用至战国早期,比葛城的历史还要长。这是第一次发现吴国的祭祀场所,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在现场,考古人员不断从土中发现残破的陶器,上面有绳纹、回纹、席纹、菱形纹、折线纹等,李则斌告诉记者,神墩的中心有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祭祀坑,深达3米,围绕着它还有数十个小祭祀坑。每个祭祀坑都被反复使用过,坑内出土的有鬲、罐、豆等盛器和炊器,这说明当时可能用食物作祭品,而这些陶器在使用后基本被打碎,这也反映了一种祭俗。另外,当时有火祭的风俗,证据是祭坑内有非常多的火烧痕迹,大量的草木灰把土壤染成了黑色。
  陶器的残片,神墩出土了几十麻袋,但是青铜器却只发现了一件,那是一把青铜剑,出土时插在一个小祭坑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就在于祭祀与征战,出现在祭坑内的剑将“祀与戎”合二为一了。据李则斌介绍,这把剑长50厘米左右,没有铭文和花纹,剑身呈柳叶形,后宽而厚,前窄而尖,适合戳刺,是一把实用兵器。当年是什么人持剑至此?他祭拜的又是什么人?插剑于坑内有什么心愿?与这把青铜剑有关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却让人浮想联翩,考古的魅力也正在于.

“丹阳吴国城址”是近年来丹阳新发现的古城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7日举行的“江苏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高层专家论证会”,邀请了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工罗哲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王慧芬等高层专家。
  在对丹阳吴国城址现场调查和对考古场地踏勘并听取情况汇报后,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为组长的专家们形成了四项论证意见:一、通过考古调查基本查明了葛城、珥城两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和文化层堆积情况,古代城址的轮廓及护城河清晰可见,城址保存基本完整,这是镇江地区吴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填补了镇江有吴王墓没有吴国城的空白。二、依据两处遗址文化层的堆积特点和出土文物,可以判断葛城、珥城是两处重要的吴国城址,修筑时间在西周至春秋之间。三、依法加强对两处城址的保护,首先公布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分别公布为镇江市、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国家文物局。四、立即停止挖土、承包、烧窑等破坏性工作。
  据悉,丹阳市将在高层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对吴国城址展开保护和考古工作。

中广网江苏10月16日消息(记者孙叶)江苏省丹阳市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境内葛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已通过江苏省文物专家和国家高层专家两次论证。两次论证一致认为:葛城、珥城遗址为极为重要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其面积、规格远远大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
  葛城遗址位于丹阳珥陵镇葛城村,占地面积86亩,址内有城墙、壕沟、土墩墓等地面文物残存。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今年5月,初步出土了石器、青铜器、工具、原始瓷豆、碗等文物,并发现了另一处吴国城址珥城遗址。考古调查基本查明了两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和文化堆积层情况,古代城址的轮廓及护城河清晰可见,城址保护完整。
  丹阳市为镇江县级市,而镇江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西周时期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镇江境内先后发现的3000多处吴国土墩墓和200多处吴国村落遗址是这一判断的重要依据,却一直未能发现吴国城市遗址。此次丹阳吴国城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吴国版图和势力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开拓发展新添了重要证据。

 

花开那夏(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