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花桥

家乡区县: 湖北省武穴市

    坐落于博南山下的花桥,是我外公的家乡。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到外公家玩几天。
花桥在古代虽称为“镇”,但其实也就是一个长不足半里,居家百户的小山村。如今花桥村隶属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很方便。
花桥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点也最有文化意蕴的幸存不多的一脉遗迹。是博南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永平12年,东汉政权就在花桥设立了永平县最早的县署——博南县署。至今,那时修建的古城门仍然保存着。
   外公家的门前就是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由青石镶成,宽约三米。但我不知道古道有多长,只听父亲说过。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从大理往西,经顺濞桥进入永平,经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宝丰寺入永平县城,又经曲硐桃园铺、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博南山、杉阳街、凤鸣桥、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到保山境内。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
花桥四面大山环绕, 是一方至今依然保持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净土的好地方。对于我而言,那里的群山是我眼里最秀美的风景,但对于花桥人,山就是财富。山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中有松树、栗树、红木树等各种木材;有红豆草、龙胆草、倒钩刺等各种药材;有松茸、蘑菇、木耳、鸡枞、牛肝菌、大红菌等各种菌类;还有山茶、杜娟、兰花、木莲等各种珍稀花卉以及杨梅、山楂、樱桃、山板栗等各种野生山果和蕨菜、树头菜、香菜、臭叶、金雀花等各种野菜。大山的肚子里流出一股清泉,喝起来甘甜可口,胜过我喝过的所有矿泉水,清泉顺山而下,流入每家每户,养育着每一个人,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大山象一位父亲,沉默,坚毅,刚强。不期而至的雨季,滋润大山,树木也冲刷得格外碧绿。几场雷雨过后,菌子破土而出,象一把把撑开的小伞,散落在山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便开始漫山遍野拾菌子,不漏掉大自然赏赐的财富。可以说,大山是花桥人的骄傲,也是花桥人最宝贵的财富。
青山绿水的花桥,四季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这其实是一种幻觉。每个月,每一周它都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为自己调色。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前与现在是多么不同。那时,山川是另一种模样,太阳和天气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是五月炎热的夏天。而今已是寒冷的冬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一阵寒风吹来,树上看不见一片叶子。院里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流落,一片淡黄色叶子,它并不起眼,但俯视一看满地都是。
漫步于古道,虽然没有了当年喧闹的马帮,但是却多了现代农村特有的气息。站在高处俯视花桥村,到处是高大的核桃树掩盖着一院院红墙白瓦的农舍。新建的小学,在一个小山包上,是三层的平顶房,外墙是橘红色,是花桥最壮观的建筑。
   建于元代末期的普照寺,为博南古道古刹之一。寺庙坐落于博南山上,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一片原始森林所包围。寺庙虽小,却也有庵、阁、亭、楼、堂等。庙内一尊尊佛像,虽大小不同,姿态各异,但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普照寺独特之处是这座寺院一直坚守普度众生、慈悲济世的佛道。在人人都讲经济效益的今天,这里游人进庙不收门票,不给香客看相算卦,不拉赞助,不编撰异象惑众,拜佛上香一切随愿。一有佛事活动,寺院还免费为游客供应水和食物。寺内居士除了应做的佛事外,还要种地、栽树、修路等等。
在原花桥完小的校园里,一株栽种于元代中叶的梅树,在吐纳过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仍年年葳蕤于西南丝绸古道重镇花桥,且硕果累累,姿态万千。元梅老干繁枝,以瘦削古迈而盘曲遒劲的身姿屹立于四季,尽享春阳夏雨,品味秋风冬霜,其不折不挠的品格令人敬重与钦佩。
遥想当年,是学校师生主动给树干有两抱粗的古梅筑起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年年为它培土浇水,修剪枯枝,这才使得饱经风霜、几近枯死的梅树重又焕发生机与活力。尽管这株古梅已被千百年的风雨吹皱皮肤、洗尽铅华,被头顶的日头日复一日地将身躯晒烤如炭,在晚秋和初冬萧瑟的风中,完全显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垂暮之貌,但每年寒冬腊月,它仍会抖擞豪迈的铜枝铁干,爆吐满树似雪的繁花,撩动一园清香;接下来的春天,它会伸展出如指尖舞动的鲜活新芽,弹拨春之交响;炎夏,它那巨大的树冠撑开一柄生机勃勃的阔大绿伞,以荫庇校园和莘莘学子;秋天,它殷勤捧出枝叶间那些在雨水的滋养和阳光的发酵下,一天天长大成熟起来的累累果实,回报人间。大家原以为它老了,得了空闲,这才惊觉,在春夏秋冬的交替里,它一日也不曾懈怠过对开花结果的执著与追求。

 

maodou(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