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会城象山上的劏人石说起(一)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解放前土匪单眼英在古斗山巢穴的劏人石故事从小就听大人们说过,而象山上的劏人石就闻所未闻鲜为人知。
据一九六三年二月72岁老人莫荣坊记述的《象山胜迹》一文里写到《修筑象山公园山路碑》碑文:"民国廿年夏,县长吴凤声先生,来宰新会,慕前明乡贤张象山先生之为人,与予同游斯园。谓山路崎岖,游人不便。予遂献议吴县长捐款千元,交陈渐逵君,促予请李吉甫经理其事,既成,纪之如左。邑人李淡愚书。"有如下的记述:“按该碑石原长约两公尺半,阔约一公尺半,久放置象山脚,清顺治十一年(1654),李定国围城,清兵守城,竟至食人,见人即拉即劏,在该石上,不知劏食几许人。李淡愚把该石截为大小两:段小的作此碑,大的作养拙亭碑。”又写到《养拙亭》碑文: "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谢邑侯景阳,为筑养拙轩以居之,圮废久矣。今秋与平山弟锡蕃访洗砚池,予谓宜特建一亭,以资景仰。锡蕃函告乃兄平山君,许之。遂建此亭,仍榜曰养拙。既成,得没字碑于山下①,移置亭后,纪其事如此。民国八年,李淡愚书。"有如下的注解:“注①按李淡愚所谓‘得没字碑于山下’一语,该石即是劏人石,是人所周知的,李淡愚岂有不知。应该该石刻上劏人的惨事,择地安放,使后人得知受外族统治,对人民的残酷。不应把石分裂,为私人作碑圮。”

李淡愚(1859-1942年),名春华,以字行,广东新会七堡乡人,迁会城居住。 清末廪生。吴铁梅的学子。1942年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1938年在圭峰山白沙讲学亭旁有他的学子们为他八十大寿而立的《李淡愚先生圭峰祝寿序》石碑,记述其生平。
李淡愚新会的士大夫,青年时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08 年在会城蕴华学堂任教,兼任香港《华字日报》特约撰述员。 对拼音和声调有所研究,把六千多个同音字分别“九声”,编印成《分部分音广州话九声字宗》一册,供学堂教师讲课使用。
1913年应旅加拿大华侨之聘,赴域多利华侨公立学校讲学。因受欧美普及教育风气的影响,于1916年回国抵达香港时,向旅港同胞冯平山游说兴办义学。次年, 冯回会城创办“平山贫儿义塾”,聘李为塾长,免收学费和供给书具,一时称为义举。城乡仿效开办的有南洋、澄波等义塾20间,亦有受李淡愚的影响。以后,他先后担任过15间义塾以及西南学校、平山小学、冈州中学的教务长或校长,对新会教育事业有所贡献。
1918年,他加入“全国国语读音统一研究会”,出席由王主持的全国国语读音统一会议。此后,积极推广普通话, 平山义塾成为县最早推广普通话的学校。
李淡愚热心家乡文化教育建设。在1919-1924年间,募建象山公园和江门白沙公园,商请香港同胞捐建象山亭台石坊、圭峰白沙讲学亭等胜景。1933年间,又劝说旅澳归侨岑日初捐白银10万, 重修冈州中学校舍。他一生过着清淡如水的生活, 却又热心社会福利事业,于光绪戊戌年向殷商富户募捐,施棺三千余具收殓死于鼠疫者;为陈冲与罗坑两乡的“陈林械斗”和古井的“吴赵械斗”奔走调停尽过力。
李淡愚还擅撰联语,得其师吴铁梅之薪传,庄谐并茂, 风趣横生。著有《李淡愚联语录》等行世。
1919年重阳节,何琴樵(1872-1948年,名朝干,字广梓,广东新会会城人)发起组织有300多人参加的游山团,游览圭峰山玉台寺以及龙谭、婆髻顶等名胜古迹,倡议装点名山的运动。在圭峰山、象山上所有的旧的亭、台、牌坊、石碑、石柱(纪念华表)、墓地都是建于1918年至1938年这二十年间,这时期得到了殷商富户的募捐,新会士大夫们的亲力亲为为名山留下了文彩和墨迹,李淡愚德高望重是带头人。现在能有幸遗留下来的都是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stlk(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