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参加变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未没有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2]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光绪问:“泰西之政何以胜中国?”黄遵宪回答:“泰西之强,悉须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言语之中学西方而又保持中国自信的意义不言自明。光绪帝“惊喜天颜微一笑”,乃决定要重用黄遵宪。[2]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黄遵宪到达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材。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虽名为学会,但实际上却具有地方议会的规模。南学会总会每7天讲演一次。由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主讲,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南学会成立后,黄遵宪共作了9次讲演,其中南学会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就是由黄遵宪讲的。由于黄遵宪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生动的语言,使听者大开眼界,黄遵宪也因此名声大震。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由于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8月,黄遵宪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2]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广阔,朝中有人帮他说情,更主要的则是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