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铸十八罗汉,原在县城北门内圆通寺,1962年移入报恩寺。现存15尊。这些造像体积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态栩栩如生,其造型则表现出简练浑厚的特点。由像背刻字知其铸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安徽省文化局公布这些造像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金 棺
金棺,置于银棺内,亦头北尾南,6片黄金薄片铆合制成。长10厘米,宽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头亦有双扇假门,门扉装两只金丝环,门楣饰连球纹,门上方及左右侧皆伸出莲瓣形背光。棺身全为忍冬纹,内底部凸现“重佛舍利”四楷体字图案,文字俱为捶揲而成,棺内装满“舍利”。
银 棺
1977年,寿县报恩寺宋塔地宫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内,头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盖宽8—9厘米,口宽7.4—8厘米,是用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饰“双龙戏珠”图,一侧饰佛子10人作缓步徐行或敲钹,似送葬祭祀式;一侧饰如来佛半卧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头为双扇假门,有门钉4行,每行8枚,有衔环;门前为6级台阶,两侧各立一侍者,棺尾饰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金银棺、佛舍利充满神奇 “金棺银裹”,这两件用黄金和白银造就的精巧“棺木”是北宋时期的遗物。这是1977年拆除报恩寺内一座塔时在地宫里发现的。当时两平方米不到的地宫中间放着一个石匣子,石匣子里面奇迹般地放有一件银棺。在考古人员打开银棺之后,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一口金棺。同时更让考古人员觉得神奇的是,金棺里居然装满了舍利子。 这些舍利的发现比山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释迦牟尼的“舍利”还要早好几年。但是,山西法门寺地宫中的“舍利”有详细的铭文———释迦牟尼之“舍利”。而在寿春报恩寺除了在金棺的底部发现“重佛舍利”四个字外,没有发现有关“舍利”更详细的铭文。虽然有“两高僧斋后留下五色舍利……”的传说,但至于这两位高僧到底是谁?无法考证!让人感到遗憾的?
据专家测量,金棺重91.5克,属纯金制造。它不光工艺精细,造型讲究,而且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牡丹图案。该金棺就其形制和工艺,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唯一的一件金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至于银馆,虽然它的制作材料不及金棺,但它在制作工艺上比金棺却要精细得多,棺身采用高浮雕工艺,一面刻的是释迦牟尼涅画。该棺木目前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勾践儿子用的越王剑 “卧薪尝胆”这个历史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个传奇式人物——越王似乎也格外引人注目。1996年,寿春城在建外环城路时发掘的“越王者旨于赐”无形中也带有一些神秘色彩。该剑剑身上端,正反两面分别刻着“越王越王,者旨于赐”八个大字。虽然考古中经常发现剑,但剑身上有文字的很少。而且该剑剑身上的八个大字,是用绿松石镶嵌成的极有装饰韵味的鸟篆书写。这除了显示其独特外,也能反映其主人的身份。因为当时绿松石非常珍贵,而且其和1992年浙江省钢铁公司从香港购买回来的“越王剑”如出一辙。后来,专家根据剑上文字及历史记载,一致认为该剑应是越王勾践儿子使用的剑。目前该剑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寿春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
楚国金币藏量全国之最 寿春是楚国的都城,博物馆的楚金币藏量是全国最多的。两汉时期的两湖地区盛产黄金,但由于楚都迁移,楚国贵族将大量的金币也带到了寿春,后来楚国被灭,这些金币也就遗留了下来。目前博物馆总共的楚金币藏量有近四十斤,为全国之最。这些金币经专家考证都是天然黄金,含金量高达99%%以上。其中1986年2月13日,在寿春城遗址发掘中,只一个地窖就出土了一万零五十五克。
龟钮银印、羊首尊全国独有 在寿春博物馆,一枚龟钮银印也非常引人注目。根据印章上的文字,专家确定这枚龟钮银印是公元前206~265年间负责汉武帝车马的一个官员,俗称“奉车都尉”使用的。另外1975年12月在寿县枸杞乡花门村出土的青铜器——羊首尊,就形制来说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