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初名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清政府创建的第二所国立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建设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一百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将抓住机遇,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教育特色
编辑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2010年参与并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计划,采用多元、多种、多次选拔机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共5个学科,每年各选拔15名左右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泰山学堂学习。学校将为参与试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本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强化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家(地区)学习,使学生具备山东大学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13]
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培养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该计划实行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制,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和动态管理,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都将具有长短期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知名高校学习经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50%以上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为30%-40%,获奖学金学生比例高于普通班。[14]
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在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大学自2000年开始试行英语 法学(五年制)等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中在英语 国际政治、文科 教育学、小语种 法学、小语种 国际贸易、护理 管理等单独组成双学位班;另外在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化学、信息、数学等学生需求量大的专业开设双学位班、辅修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院界限,合作建设社会急需的专业。[15]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大学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与技术六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逐步成为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教学改革的窗口。6个国家基地均以学界泰斗命名。学校为基地班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采用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材,营造国际化氛围,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精英人才创造条件。基地班60-8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闻一多班:
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闻一多,文学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在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教授,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该班探索培养中文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潘承洞班:
数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潘承洞,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先生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该班探索培养数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王淦昌班:
物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先生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1934年至1936年期间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该班探索培养物理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邓从豪班:
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邓从豪,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邓从豪先生自1948年至1998年在山东大学工作了50年,为山东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该班探索培养化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童第周班:
生物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先生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该班探索培养生物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曾呈奎班: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曾呈奎,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曾呈奎先生在海洋生物学资源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国海洋水产农牧化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成就。该班探索培养生命技术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16]
山东大学特色试验班
山东大学设立了校级人才培养基地、长学制班等特色试验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彭实戈班: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彭实戈,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该班由数学学院与经济学院联合设立,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齐鲁医学班:
山东大学从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中选拔30名左右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班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法学试验班:
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学精英人才,改革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该校开设法学试验班。试验班在法学类新生中选拔,实行“六年一贯、本硕融通”的模式系统培养,达到要求者可直接获得硕士学位。
文史哲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按照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模式、自2002年开始试点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交叉在办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文史哲基地班集文学、史学、哲学三大学科之优秀师资,培养了百余名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创新意识的青年学子。
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为探求优秀工科学生而设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实行精英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创新素质高、学科知识全面、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该专业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朝阳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采用“4 3”学制,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
工业生态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国际化、新兴交叉专业,引入国际理论体系,选用国际通行的英文教材,部分核心课程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授课。优秀学生可推免山东大学研究生或进入欧洲顶尖大学完成硕士课程。
七年制医学专业:
山东大学拥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方向)和口腔医学三个七年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医学硕士和口腔医学硕士,学制七年,实行具有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注重素质、加强基础、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
三跨四经历培养模式
山东大学“三跨四经历”模式,即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境”的交流学习,大力推进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和“本校经历”四种经历学习。
跨学科(院),山东大学学习经历:学校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大力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英语 法学、英语 政治等双学位班;文史哲班、金融数学班、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交叉专业;引导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跨校园,第二校园经历:在国内率先实施大学校际合作计划,现与国内24所“985”、“211”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每年选拔700名本科生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年的交换培养,使学生感受两所高校的文化氛围。
跨国界,海外学习经历:学校大力推进本科生“海外学习经历”,注重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现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换培养,学生主要派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派出形式有语言类整班派出学习,如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专业;有一学期或一学年互换交流学习的长期项目;有利用寒暑假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短期项目,如美国加州大学暑期学校、英国巴斯大学暑期学校等。除专业学习以外,海外学习还有实践、专业实习类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社会实践经历:山东大学倡导100%的学生要有社会实践经历。以一年级学生感恩父母、二年级学生接触社会、三年级学生专业实习、四年级学生毕业实习为主题规划设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