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南岩寺

家乡区县: 江西省弋阳县

曾经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到敦煌、到五台、峨嵋去问佛,本想寻一片清静之地,然而所到之处皆是人头攒动,香火弥漫,还未驻足静思,已被如潮般的人流所席卷,不得喘息。我唯有逃离,还是回到近在身边的南岩寺,盘坐在朴实无华的石洞里,却是悠然自得。

说到寺庙,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深山野林,世外高僧,而南岩寺却位于弋阳县的新城区内,虽也在山麓,但四周交通便利,车辆、人流过往,处于世俗之中。古人云: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如果把寺院赋予人性来看,我想南岩寺就是一位“于市”的大隐者,于繁华之中自有一块清幽之地。

黄昏时刻,当夕阳的余辉柔和地洒在山脉,浮躁的空气也开始沉静下来,我便来到南岩寺,去拜谒千年的历史。

南岩寺,是一座依托天然岩石洞穴建成的石窟寺庙,洞内的佛教造像开凿于晚唐,繁盛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后因相互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我国。我国依山开凿的石窟主要在西北方地区,石窟内雕刻佛像或是佛教故事。这种石窟文化在南方十分罕见,象南岩寺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更是弥足珍贵。

或许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南岩寺都会有些意外,甚至有些失望。这里找不到一砖一瓦,更没有什么庙宇巍峨,金碧辉煌。山是红石山,浑然一体,看上去就是一长块连绵起伏的大石头,山顶上光秃秃的,但山脚却是树木葱郁。南岩寺的主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岩石洞穴,呈半月形,洞口宽66米,进深33米,高30米,气势恢宏,同时容纳千余人也不会觉得拥挤,清代有诗人形容它“宏深可列三军阵,高广能撑百尺杆”。石窟沿洞后壁及侧壁进行雕凿,洞内现存造像45尊,摩崖石刻10余方。就单体洞窟规模而言,在全国可称第一。与西北方人工开凿石窟寺不同,南岩寺依托天然洞穴建寺立佛,体现了江南佛寺文化“自然天地”的自有特色。另外,南岩寺是先建佛寺,后凿造像,佛寺、石窟皆依托于岩洞,在国内石窟中很少见,也是弋阳佛教文化的显著特点。

到过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虽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在造像上找到的总是帝王、贵族的身影。当年梁武帝与达摩论禅,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刻意致求的功德并不能求得真正的感悟。南岩寺的造像没有富丽的金铂贴身,只有那岩石本身的暗红色笼罩着整个洞穴,给人一种祥和宁静之感。佛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朴素、简洁,没有担负太多复杂的背景关系,却更显自在超脱。

虽然朴实,但仔细端详,南岩寺造像精湛的雕刻技艺却是令人惊叹的,高超的智慧和虔诚的信仰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与体现。走近中间最大的一龛,为南岩石窟的主龛,于唐太和年间一位叫神曜的僧人主持雕凿,是现存雕凿最早的一龛。龛成圆拱形,端坐正中的为佛祖释迦牟尼。您瞧他低圆螺髻,面型丰圆,双目微垂,神情睿智安祥,庄严典雅,给人仁慈宽容的感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手断失,似施无畏印,左手抚膝,作说法印,坐圆莲花座。整座造像雕刻刀工细腻,线条流畅。佛左右各侍立一弟子,着僧装,双手似为合掌,神情肃穆,若有所思,是佛的两大弟子摩诃迦叶和阿难。弟子两侧各坐一胁侍菩萨,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头戴花冠,胸饰璎珞,帔帛交叉胸前,面容温和,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最外两尊是韦驮、帝释天王,威风凛凛。佛、菩萨与弟子庄重安祥,天王威武劲健,一静一动却又和谐统一。受龛高度的拘限,菩萨的高度矮于弟子,但因为采用了坐姿,看上去气势、地位仍要强于弟子,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勉强,反倒增加了起伏的节奏之感,细节之处体现了古人的别具匠心。

主龛的门额上雕有装饰纹样,称之为龛楣图。北朝、隋、初唐时期十分重视龛楣装饰,图案内容很广。这里以忍冬花为主,忍冬花枝被夸张化,有飞天、梅花鹿、猴子在里面栖息、嬉戏,意趣盎然。龛楣上方有象征佛光的火焰纹,火焰由两端向中间收拢形成突尖。有诗文记载,形容这里“石浪护顶”,云纹和山形一直延伸到洞穴的顶部。但现在云纹大部分已被侵蚀,成片脱落。我抬起头,透过一些隐约可见的印迹,想象着千百年前曾是怎样的奇幻景观啊。

南岩寺造型最美的当数水月观音造像,为宋代初期作品。观音头戴花冠,细眉凤眼,身穿通肩袈裟,双臂断失,呈提腿架立之式坐于岩石上,面容慈祥端庄,姿势悠闲自若。龛上方雕刻的云彩中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这种重欣赏非跪拜,随意自由的造型明显地表现出宋代石刻作品的精神气质,是具有宋代造像典型特征的代表作品。再仔细看来,可以发现这尊观音还是男身女相的呢。观音原为男身,据说还是王太子,由男变女原因,历来各说不一。一般认为,观音女性化与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趋世俗有关。在我国的观念中,历有“严父慈母”传统看法,因而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揉和在女性身上更适合世俗人的观念,更能迎合善男信女的心理愿望。这尊观音是男身过渡到女身的过渡演变期所塑,价值较高。观音是一切善良愿望和美好追求的象征。像这尊水月观音,周边老百姓又称她为“送子观音”,而且求子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们从家里做一只很漂亮的鞋子,把观音脚上的鞋子换回家。当地方言“鞋子”同“孩子”,喻为“带个孩子回家”。

另外还有十八罗汉,神情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罗汉全称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的名称都是梵语,如宾头卢罗汉,那迦跋罗汉等等,比较拗口难记,有心的游客便根据南岩寺罗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另取了名号。比如说有一尊罗汉,舌头咬在两唇之间,大家便称他为“咬舌罗汉”。《西游记》中有句话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看来这位罗汉颇懂养生之道,奉信“沉默是金”,很有意思。

还有三世佛、菩提树、佛经故事……铁锤与岩石在这里触碰出来的是柔美的线条,是跳跃的生命,每一处都值得你去揣摩回味。南岩寺没有奢华的粉饰,没有耀眼的名望,甚至被拿来存过粮食,放过炸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肆意破坏。它一直是如此地寂寞,却依旧安祥从容,以固有的姿态寞守千年,因积聚了千百年虔诚的心愿而神圣,因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而深厚凝重。你只有走近它,以一颗纯净之心,才能领略到它内在的华美。清代弋阳县令刘临孙有一篇《游南岩记》,最后一段话写道:“何无忌之至浔阳,远、永二师来会。远师持名望,从徒百馀,高言华论,举止可观;永师衲衣半胫,荷杖捉制钵,松下飘然而至。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公矣’。予取为南岩赠。”百年前是如此,今日亦是如此。 (梁丽娟)

滴滴打人(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