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仙桃集市富商住宅多为“两厅六房围一井”的四井口,即进大门为前厅,前厅两侧为耳房,前厅楼接着四方天井,天井两旁有厢房,作厨房或储藏间,过了天井则是正厅(堂屋),两边各有正房,正厅后面为拖院子。农村的富户人家也有住四井口屋或塞口子屋(即将三间三拖正屋前的两边厢房连接成门楼或厅屋)的。
集镇、农村的一般人有的住房多为两间两拖或三间三拖屋。五柱七檩,七柱九檩。有的人在正屋一边前另加一房的称丁字屋或曲尺屋,两边各加一房的称撮箕屋。因常遭水灾,贫穷人家多是芦苇秆、高粱秆或竹片夹成的泥巴壁子、草顶或瓦顶房。少数户仅有一两间茅草屋,以避风雨。富户多为砖墙木架结构的瓦房。一般是坐北朝南,避暑避寒,但多数住房无窗户,有猫眼,室内阴暗潮湿。
现在,仙桃人居住习俗逐渐改变。农村住房从60年代起,一般为砖木结构的三间三拖或耍三间,坐北朝南,门窗高大,通风向阳。前有正屋,后有厨房,中间留有小块空地,打有饮水的钢管井或竹管井。厨房后面或旁边,建有猪屋,清洁卫生。
80年代,农村的一些先富人家开始建造二三层的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集镇居民新建的住房,有的高达四层,式样新颖,具有时代特色。外出打工的农民从外地引进了具有外地特色、式样美观新颖的楼房图纸,不少农民照图纸建造了三四层的楼房。今天,还有部分居民购置了商品房,进入了城镇小区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