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民俗

家乡区县: 乌兰察布集宁区


生活在今乌兰察布这块大地上的蒙古族,主要是原四子部和察哈尔部的蒙古族,他们的民俗风情,大同小异,本书只作统一介绍。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习惯。在牧区,经济生产活动方式以放牧为主,男女老少都穿着布或绸缎缝制的蒙古袍,束长达丈余的绸料腰带,穿高至膝下的长筒马靴,头上戴帽或束各色头巾缠头。饮食中多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粮食为辅,喜饮奶茶。居住方面,在夏秋季节多住容易拆建和搬迁的蒙古包,而在冬春季节则住保温防寒的土木或砖木房屋。马匹和木制大轱辘“勒勒车”是牧民传统的交通工具,在原察哈尔地区还曾流行特有的架杆车。“那达慕节”和“祭敖包”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贸易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人民喜歌善舞,特别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婚礼习俗的热闹场面更是令人如醉如痴。生活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衣着上多与汉族无大差别,饮食上粮食的比重增加,肉奶的比重减少,民居则已定居在汉式的砖木、土木房屋中。旧时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并修建了众多的召庙殿堂,目前仍在一些年岁较高的群众中流行。蒙古族民间传统习俗是了解蒙古民族繁荣发展历史的窗口,是祖国社会文化宝藏之一,其保护与完善将对加强民族团结,繁荣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蒙古族的主要民俗风情作以下一些介绍。
白月 蒙古族把夏历正月称为“白月”,蒙古语为“查干萨拉”。蒙古族崇尚白色,把岁首之月称为白月,以示生活纯洁、美满、吉祥、幸福。在白月中,要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在腊月二十三要“送旧”,过“小年”,进行祭灶,祭火的活动。大年三十要“守岁”,合家老少要祭佛、祭祖、拜长辈,吃年饭。正月初一至初三,要更新衣,换骏马,前往近亲挚友家拜年贺岁。初三以后,男人们多到远方和一般亲朋好友家去拜年,恭贺新年快乐,合家平安,女人们则在家中,招待远方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音译。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据传始于汉代。一年一度由一旗或数旗联合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每次一至数日,规模大小不一。是时正是草原上气候怡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节日期间,牧民们身穿节日新衣,乘马驱车,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一时草原上五彩旗帜如霞云飘掠,蒙古包如点点珍珠,一片节日气象。大会上不仅有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项目,拔河、蓝球、下蒙古象棋等体育比赛,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玲琅满目的物资贸易交流。如今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草原上集体育比赛、文化娱乐、经济贸易、庆贺丰收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马晓雪(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