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宴 蒙古族婚姻习俗,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首先由女方举行第一道宴,称为“求名宴”,即由男方祝颂人以唱歌的形式向女方求问新娘名字及年庚属相,女方祝颂人以歌作答。然后再由女方考问男方。最后由新郎献上一把精制的蒙古刀。迎亲过程中,女方还要准备第二道宴,称为“沙恩吐宴”。“沙恩”为蒙古语,即牛羊的膝盖骨,俗称“拐”。席间要唱“沙恩歌”,用“沙恩连骨”赞颂男女双方联姻之美。 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的婚礼又庄重严肃,又热情欢快。婚礼开始时,新人要拜天地、拜灶火、拜祖先、拜公婆及亲友。礼毕举行婚宴,与宴宾朋纵情饮酒欢歌,翩翩起舞,把婚礼推向高潮。婚礼之中,自始至终回荡着幸福吉祥的歌声。歌曲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劝酒歌”、“敬酒歌”、“婚礼歌”、“亲家歌”、“赴宴歌”等等。婚礼往往要持续两天以上。婚礼结束之后,男方要另设宴欢送送亲人返回女方家。 好来姆 蒙古语,意为“婚礼”。旧时蒙古族民间婚姻习俗,迎亲日到来,新郎与伴郎、媒人等迎亲人于清晨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人及亲友在蒙古包外围成半圆形人墙阻挡迎亲人进屋。此时由男方德高望重、善于辞令的迎亲主持人,向前祝贺,盛赞双方家族,表明迎娶之情。入包后,新郎要先面北拜佛、拜火、拜见女方父母亲友、敬献哈达和礼品,然后摆酒庆贺。宴闭,新娘身着盛装,头戴红面纱,由伴娘陪同走出包外。在送亲歌声中,新娘骑马绕蒙古包3圈表示惜别后,在送亲队伍陪同下,与迎亲队伍前往男方家。虽然在送亲人的百般善意取闹下,新郎通常能抢先到家,再率家人迎候。到男方家后,新人要先通过篝火以示生活兴旺,然后入包拜佛、拜火、拜父母、拜亲友,互赠哈达。婚宴中,新人在祝酒歌声中向宾客逐一敬酒致谢。婚宴后众人纷纷唱歌跳舞以示祝贺。婚礼通常要持续数日。 婚礼歌 蒙古语称“好来门道”。蒙古族婚姻习俗,是蒙古族婚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婚礼歌有的由专业歌手演唱,有的由“婚钦”(即婚礼主持人或祝颂人)演唱,还有的可以个人即兴演唱或集体演唱。婚礼歌紧扣婚礼进行的程序,表现了对新婚男女的热情祝福。婚礼歌名目繁多,有祭灶词、骏马赞、劝酒歌、送亲歌、亲家歌、聘礼赞等等。不同地区的婚礼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略有不同。 吃羊颈肉 蒙古族民间婚姻习俗,因羊颈肉坚韧耐嚼且难于拆开,所以婚宴之中女方常给新婚小伙子吃羊颈肉,甚至在椎骨中插入柳条木棍,使其更难分开。如小伙子不能吃开羊颈肉,则要罚酒。吃羊颈肉喻意夫妻坚久不离,恩爱永在。 拜灶礼 蒙古族婚姻习俗,为新郎迎娶新娘回家后入蒙古包时的重要仪式。是时,蒙古包正中灶中燃起旺火,旁置羊胸骨于盘中,缠以彩带,插以燃香。新娘头蒙面纱,在新郎嫂嫂或女方伴娘搀扶下向火灶跪拜。祝颂人高声吟唱“祭灶词”,同时向火中洒些油、酒和肥肉片,使火更旺,喻意生活兴旺发达。新婚夫妇向灶火行三拜九叩大礼后,要拜见男方父母和亲友,并接受亲友礼品。 蒙古族首饰 蒙古族民间服饰的组成部分。主要有蒙古礼帽、头巾和风雪帽。蒙古礼帽是一种略呈椭圆形,四周有宽阔或稍窄边檐的帽子。一般用黑色、深棕色或灰色精制呢料制成。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有丝带花边。蒙古族头巾为丝绸织物,白色或其他颜色,长数尺。平时缠于头上,留五寸左右垂于右侧耳旁,天寒时可将头顶和下颌、脸颊包护。风雪帽又称“蒙古帽”,为牧民冬季所戴。其帽筒为三角形,向帽顶部自然渐尖,尖顶处常缀有饰物。棉或毛皮为里,精美绸缎为面。帽筒下侧宽大,可盖护至前额、脸颊、颌甚至脖肩部,边缘镶有狐狸皮,美观文雅。蒙古族首饰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具有防风、防晒、防沙和防寒的作用。 蒙古袍 蒙古语称“特尔利克”,蒙古族民间传统服装。蒙古袍为一种长袍。袍子长而宽大,高领长袖,右开襟,下端不开衩。领口、袖口和衣襟多镶有花边。可分为单、棉、皮袍三种。单、棉袍适于春、夏、秋三季穿用,皮袍限于冬季寒冷时期。单、棉袍一般以布、绸缎、织锦制作,皮袍如吊面则多用布、化纤织物制作,但多直接用光板羊皮缝制,镶以花边。男袍一般多为深蓝色、天蓝色、褐色,女袍则多为红色、绿色、黄色等。穿着时,男袍多将襟上提,既便于骑马,也显得威武慓悍,而女袍则自然下垂,更显温柔典雅和女性曲线美。腰间常束一条长达丈余的腰带,布或丝绸面料,多为桔黄或金黄色,与袍子颜色相协调。蒙古袍与牧业生产生活相适应,夏季可防蚊虫叮咬,冬春可以防风防寒、保温护肌,夜晚还可铺盖。 蒙古坎肩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牧民有穿坎肩的习俗。坎肩多穿在蒙古袍外,无领无袖,多为对襟或大襟。普通坎肩有长短之分,青年男女多穿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则穿对襟长坎肩。各种坎肩均以绸缎为面,锦缎镶边,有各种鲜艳美丽的图案。在结婚喜庆、节日礼宴时,蒙古族还穿着一种礼仪坎肩。这种坎肩面料十分考究,多用柞丝绸、丝绒、平绒或各色织锦缎制成,并用各色库锦镶边,上绣五彩缤纷的图案,缀有金光闪闪的金属片,光彩夺目,华丽典雅。更增加了节日和喜庆的气氛。 蒙古皮靴 蒙古族民族服饰,皮靴分为新式和旧式两种。新式皮靴俗称马靴,用光面牛皮制做,多为黑色,靴腰细且高。旧式皮靴多用涩面并压有网格花纹的香牛皮制作。靴头粗大,靴尖上翘,靴筒较新式皮靴宽短,呈马蹄形。靴底多为皮底,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旧式皮靴蒙古语称“固都逊”。蒙古皮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也是长期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穿着马靴骑马可以保护裤子,防止磨损腿部皮肤,还可避免勾挂马蹬。行路时能防蛇、防虫、防沙、防磨,减少行路阻力。冬季内套毡袜还可以防寒防冻。 蒙古毡靴 蒙古族民间服饰之一,毡靴由羊毛或牛毛经模压后形成,俗称毡圪挞。毡靴毛毡质地紧实,耐冻防寒性极好。靴体宽松,靴筒高近膝盖。牧民穿上它在冰天雪地之中从事放羊、放牛等牧业劳动时可以防止冻伤。新买的毡靴因质地坚实,需用木棒将靴踝部敲软,穿着走路才比较舒适。靴内可以垫马鬃以吸汗防冻,还可以套穿毡袜保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