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民俗(4)

家乡区县: 乌兰察布集宁区

马海靴 蒙古族传统靴子,一般用布料制作,靴面的不同部位绣满了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精细的花纹图案,层次分明。男靴质朴大方,通常在深蓝色或黑色底布上用白色丝线缝出各种花纹。称为“套格其呼”。女靴比较讲究,常绣有佛手、杏花、山丹、牡丹等花卉图案,穿着柔和舒适,美观耐用。 蒙古包 蒙古族民间民居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古代时称“穹庐”、“毡包”、“毡帐”。据《黑龙江外记》载,蒙古包是满语对蒙古博的俗读,蒙古语称为“蒙古勒格勒”。蒙古包呈矮圆柱尖顶形,包顶高3—5米,围墙高1.8米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蒙古包由四大结构组成,即哈那(蒙古包周围的可展开、收回的围墙)、套那(蒙古包顶部的天窗)、乌尼(架在哈那上用以支撑套那的檩子)和哈勒格(蒙古包门)。蒙古包外围用一至二层毛毡覆盖,用毛绳捆实。蒙古包以哈那的数量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6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12个哈那,哈那越多面积越大。夏季,牧民多将哈那略为束紧,使围墙直径缩小,包顶升高,以便凉爽防雨;冬季,牧民则将哈那略为展开,使围墙直径加大,包顶降低,以便保温防风。 勒勒车 蒙古族牧民常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多用桦木或柳木制做。车轮高约1米,车身重约百斤,可载重300—450公斤,日行约30余公里。每车用一头牛来拉,一人可驾驭数辆,适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行走。亦可将数十辆勒勒车首尾相接形成近百米长的车队,十分壮观,也形成了草原上特有的风情。现在已多被胶皮铁轮的轴承车所替代。另外还有一种“蒙古轿车”,是一种在勒勒车基础上经过改造专门乘人的车。其与勒勒车不同之处在于车体上有用柳条子弯曲后扎成的车棚,棚子的外面用毛毡包围,形成一个既挡阳光,又挡风雨,防晒御寒的帐篷。 递鼻烟壶 蒙古族交际礼仪风俗,进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拿出鼻烟壶来待客。鼻烟壶一寸见方,口小肚大形如扁瓶,也有的呈葫芦形、桃形、元宝形。质料多为玻璃、玛瑙、玉石、翡翠或金、银、铜等。鼻烟壶制做十分精美,个个堪称工艺品。五彩缤纷的图案或装饰在外,或画于内壁,山水鱼虫、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人物造型,精制绝伦。壶内装有鼻烟(一种粉末状的烟草)或药草,嗅之爽脑提神。鼻烟壶常装在绸缎荷包中系于腰间。与客相见递鼻烟壶是蒙古族表示友好、尊敬的习俗。同辈相见,应用右手递壶,左手接壶,互相交换。然后将壶中鼻烟倒入手心一点,用手指蘸一点抹在鼻孔一闻,闻后相互归还。如晚辈见长辈时,则要鞠躬曲身,双手恭献或接下鼻烟后,闻后相互归还。递鼻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礼仪,表示了相互尊重、以礼相待的良好风尚。 献哈达 蒙古族的传统礼仪习俗,哈达一般是一种白色、浅蓝色或黄色的丝织物,通常长5尺左右。在拜佛、祭祀、婚丧、拜年、拜长辈或在许多重要活动中都要敬献哈达,以象征尊敬、祝福之意。献哈达时要双手捧起,把双叠棱对着被献者。对长辈应将哈达举过头顶,鞠躬敬献;对平辈人应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晚辈人一般直接将哈达搭在对方肩上。献哈达时,对方亦可将哈达回敬,以示感谢和尊敬。

马晓雪(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