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着散文的新名词层出不穷,“闲适散文”、“学者散文”、“小女人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等等。一个新名词的推出,或是针对一个新的散文写作群体的出现,或是描述一种散文写作态度,或是张扬一种散文理想。所以,新的命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提出了和散文写作本质有关的东西,比如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一种自由的主体精神,一个宽容的写作心态,一种灵动的话语方式等等。
从题材上讲,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有人把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抒情散文要写出境界来,叙事散文要努力作在场性描述,哲思(议论)散文要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识。散文最忌游离到生活之外作无边际的遐想,或作夸饰性表达。写作者即便要抒发强烈的感情,也要保持必要的自我克制,以免让汩汩流淌的言辞损伤到思想的硬度和真实情状而演化为滥情。前些年,散文界的“杨朔模式”遭到严重质疑和批判,问题就出在抒情的成分过了,过犹不及,让人觉出假来。文章一旦掺杂使假为读者识破,阅读的兴趣将中止,文本欣赏会变得索然寡味。
从表达方式上讲,散文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比较宽泛的文体。丽江的一位老朋友陈洪金回答散文中国论坛提问时做过一个形象化的描述:以抒情和叙事作为两个端点,抒情一端是诗歌,叙事一端是小说和戏剧,中间是散文。换句话说,散文是一种很宽泛、自由的文学样式,一般情况下,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归入散文。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这些最富性情的文字间潜藏着作家闪光的思想,我们要抓住情线,按图索骥,深切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才能欣赏到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与小说、诗歌和戏剧相比,散文写作更易于下笔。它自由散漫的话语特征,使之成为写作者最容易参与的文体类型。正因为散文在写作上随意性很大,进入散文写作的群体更为驳杂,在创作数量上算是蔚为壮观。但遗憾的是,有很多人浑水摸鱼,“悄悄地把散文改写成了一种新的话语工业:或实践轻松美学,或展示阔大命题,或捍卫私密话语,或贩卖异邦知识,或在历史追思中煽情,或在自我炫耀中感叹……惟独缺乏对有尊严的心灵品质的吁求,以及对有风度的自由心性的训练。”(谢有顺《散文的神态》)这种看似繁荣,实则原创性、独立性欠缺的消极迹象,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写手盲目仿作,重复前人,把散文写作引入死胡同。
当下,全国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呈现出热闹非凡、繁花似锦的表象,但这是一种虚荣,真正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屈指可数。仅就我熟知的滇东文学圈来讲,曲靖散文创作与全国大体类似。
在高原滇东,较早写散文的有蒋吉成、孙育鼎、吕克昌、李昌华、梁子高、李典尧等。就单篇来讲,较早的有孙育鼎《撒尼人的大三弦》、梁子高《留在空中的足迹》等获过奖而小有名气。但终究不成“规模”,仅小打小闹而已。
曲靖散文创作的渐趋繁盛,是最近几年的事。一些诗人、小说家、文化学者的散文结集出版,在滇东文艺圈掀起不小的波澜。如蒋吉成的《乡音无调》、《西南风物记》,杨卓成的《岁月心影》,杨艳琼的《另一种方式》、《散落在大漠的记忆》,敖惠琼的《守望生命》、《爱的祭献》,许泰权的《随风而起》、吕克昌的《与你无缘》,周云的《岁月心语》。另外,收入多人作品的旅游散文集《珠江源之旅》突出地方名胜古迹,是一部介绍曲靖旅游的综合集子。
黄尧先生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认为,小说是一种试验性很强的文体,因此形式流变性也很强。其实散文也一样,也有很强的“流变性”。博客、网络文学的热闹场境中,我们不妨保持冷静,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写出有见地的篇章。打开心结,敞开思想,让真情得以流露,用精心提炼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心境。
小说家客串写的散文与诗人写就的散文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小说家写的散文,将小说的情节和场景、人物和故事,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方式带进散文艺术天地,使散文的艺术空间得以装饰和延伸,审美情趣得以弥补和拓展。滇东杨卓成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很有建树。到文联后,由于工作繁忙,他的文艺创作有了可喜的新动向。他拿起散文这种轻快的武器,速战速决,并取得不俗成绩,先后有《干旱中的清泉》、《高原的阳光》、《洒交凼的歌声》、《越州古陶》等多篇散文在《人民日报》上集中亮相。这些散文,在内容上关注民生、关注文化、关注自然,有思想深度、有独特体验、有深切感悟。在表现手法上,他的散文吸收了小说创作的有益尝试,以清新自然的笔调营造意境,在细节描写上突出现场感,是一种在场的写作。他常常通过象征、拟人、借代、引喻等艺术手法抒写胸臆,既明晰易懂又韵味无穷,在艺术特色上体现出含蓄美、情感美、精炼美等语言特点。
另外,以写小说为主业的苏轼剑偶写散文,出手不凡。他的《龙海》在今年荣获“滇东文学奖”并非偶然。从苏轼剑的《龙海》中,能感受到原汁味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他的根深入扎进生活厚实的土壤中。平坦宽阔的陆良坝子、围拢在坝子东方高耸的龙海山以及横贯坝区的南盘江,在地缘上给他预备了创作的基点,盆地文化、兵屯村落与爨乡风情为他的创作注入了人文底蕴。他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关注民生,对苦难有一种超然的理解,他以宽广仁爱之心善待生活中的弱者,描写他们的自立和坚韧,对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富有怜悯之心。
在杨艳琼的《另一种方式》、《散落在大漠的记忆》等散文集中,我们看到诗人的影子。她以独特的诗心慧眼、激情敏感去捕捉散文题材,营构散文篇什,抒写自我性灵,因而其作品极富诗意情味,似有一股股薰风暖流萦绕浸润读者心灵。
作家要精于布局、巧于用语,找到叙事的发力点,增强语言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敖惠琼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她在《守望生命》和《爱的祭献》中,以自然分节的方式娓娓叙事,她能发掘出生命中的种种感人细节,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心灵去深情地讲述那些过往的人事,在历史人物随笔中,自然流露出了她的德识学养、胆略兴致,以及高尚的品格和难于掩抑的才情,以她的人格昭示着生命的无尚价值、以及超凡脱俗的雅趣,从而使她的随笔具有了较高的格调和品位。
蒋吉成的长篇历史文化大散文《彩云南现——千古爨文化探秘》将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入到绵密的叙述中,每每有惊喜发现。周宗的历史文化大散文《堂狼文化探秘》文笔典雅晓畅,见解独到精辟,以其厚重的地域文化阐释令人折服。朱斌红的散文诗集《走进太阳谷》,赵世洲的科学小品散文《自然界的启示》,特色也很鲜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