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梁殿向西,约数百步至藏经阁西北,有一个大石洞。可容数十人,名叫“雪鸿洞”。明代万历年间,寺丞宋大斗在此洞研读《易经》,万历四十五年,寺丞仇维桢为此洞题名刻石,并在洞内石壁上刻“面壁处”一方,以祀宋大斗。洞内正面崖壁,有阳雕一个斗大“佛”字,洞的深处,有摩崖一方,高约丈余,上镌“南无释迦牟尼佛”字样。
“雪鸿洞”西不远处还有一个山洞,名“归云洞”,洞名镌刻于洞门头一巨石上。洞内有宋代治平元年、二年滁州知州杜符卿等记游及赠寺僧上诠诗2块。此摩崖石刻至今已900多年,仍如新镌,实为琅琊寺之珍宝。从“归云洞”缘山向南至“石上松”(又名“六朝松”),此松长在悬崖石缝之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盛汝谦有游记叙过(碑立在大雄宝殿后院东北角),400多年来枝健叶茂。在“石上松”旁有一巨石平台,宋治平四年命名为“拜经台”。
琅琊寺庙门对面山上,有一条数百级石阶山道,蜿蜒向西转南,此即去南天门山道,明嘉靖十年取名“贰九经”。山道东侧,有古建遗址一处,瓦砾遍地,仅有一碑佇立其间,高约一丈,字已模糊有清,隐约可见“重建观音顶记”数字,此即“观音顶”遗址。再向上百步,有巨石一群、中间一石宽约丈余,高6尺,镌楷书“复兴岗”3个字,再向南至“南天门”,原有“碧霞元君庙”和“六方亭”、“会峰亭”等,均被日寇烧毁。
由山门向东,顺路而下,在群峰环抱之中有一个小湖和一座苏式亭阁,这是建国后新建的“深秀湖”和重建的“蔚然亭”。由此向北上坡,有一拱形门洞,名为“回北门”。南北两面门头上各有石刻一块,上书“峰回路转”和“蔚然深秀”。此门原是民国14年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2年重修并加高。
据地方史志和琅琊寺碑刻记载,琅琊寺周围还有“琅琊洞”、“重熙洞”、“瑞鹿亭”、“晓光亭”和宋熙宁八年(1075年)住持僧方锐建的“寂乐亭”等古迹,以及寺内外许多碑刻,“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毁坏,近几年来政府不断拨款加快修复,并设文物管理处专事管理工作。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