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挂面在中国的唐代就产生了,叫做“须面”,缘由则是很多百姓需要离家服徭役,为了让他们能吃上面条,家人便将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再捆成小把,连同调配好的酸汤一同送去。
从那时开始,经过无数次的工艺改进,我们今天的手工挂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工序:和面、开条、盘条、上杆、入洞饧面、分面、上架拉丝、晒面、切面、封面。如今,虽然机器生产已经普及。不过,在很多地区的人们依然坚持着传统的手工挂面制作。石家庄藁城的宫面就是代表之一。
藁城宫面的“根”其实是在耿家庄,它是位于县城东南约25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
当地人说,耿家庄的挂面制作大约诞生于明末清初。宫面的声名鹊起,则源自乾隆皇帝南巡时的一个故事。他在路过栾城时,耿家庄村民田二柱的先人奉上手工挂面,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于是,要求当地县令为宫廷进贡手工挂面——“宫面”便由此而来。
耿家庄有六百多户人家,其中近五百户都在生产宫面,可谓家家皆会。今年62岁的籍辰堆十多岁时师从田二柱,如今做挂面已经三十多年了。
夏秋时节,他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耿家庄村其他人也一样——人们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并保持着相同的套路:和面、擀片,用刀从外向内一圈一圈割成宽五厘米厚四厘米左右的长条,再两人一起合作,边抻边搓,将条盘在盆里,放置一会,再进行第二次盘条,这时,已经是一根指头粗细的长条了。
在挂面制作中,最麻烦也最关键的是上杆——像农村的缠线一样——绕八字将条缠到两根相距大约20厘米的杆上,这不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如何保证长条粗细均匀,就需要缠得时候又细心又利落。上好杆之后放入洞中,只等着面饧好之后,放在架子上,抻住下面的杆,向下拉丝。
要把控好熟化的时间,才能制成空心的挂面
虽叫“宫面”,但在制作技艺上,和其他地区其实差别不大。而且,“这工艺不难学,难的是有悟性。”籍辰堆说,“这挂面聪明着呢,它饧好了之后,你也闻不到味,若不及时拿出来,很快就发酸了。”
靠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用心,对于什么季节该放多少盐,当天的天气温度、湿度下多长时间面就饧好,籍师傅都熟稔于心。不过,他也笑着说,这活挺烦人的,现在也不是制作宫面的最佳时间,阴历二、八月是最恰当的,天气干爽,不冷不热。一些年轻人现在就跑出去打工,空闲了就回来再接着做挂面。在村里的妇女主任家,一个女子说,虽然做挂面的时候挺累的,不过对她而言,也不算太费体力,一天能做一百斤的面。
宫面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藕面,原因是像藕一样是中空的,这是和面在盘条、入洞饧面时,面粉和水、盐充分混合而产生的气泡,这就要求把控好熟化的时间,才能制成空心的挂面。这样的挂面一煮即熟,且耐火不糟。人们据此,还将藕面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因荷而得藕,洞房花烛、添丁进口、金榜题名时,总要吃藕面,以此寄托着人们最朴素的美好祝愿。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252053061/home?wvr=5&s=6cm7D0新浪博客http://i.blog.sina.com.cn/网络能力秀http://abc.wm23.com/houzhaoho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