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谢太后为首的投降派在临安(今杭州)向元军奉表归附,幼主赵 (号恭宗,德祐年号)被掳至元都。五月,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景炎年号),南宋得以再延续三年的亡国尾声。赵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闽,宋师溃逃,其间经海丰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以及陆秀夫、张世杰等将仕先于文天祥入海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建建宁府,宋端宗与群臣从福州登舟西出泉州,既走厦门入潮州。十二月,经饶平进南澳岛整训,其后元兵追至,又走惠来入海丰甲子港,流亡于碣石湾。基于战略构想,陆秀夫等选择三江通达、水陆便捷的丽江浦作为抗元大本营。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月,宋师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发现黄江下游的东西溪相距最近处不及四里,而且这片平原地带本是高螺湾联接长沙湾的古海浅域,沙土松软,易于挖掘(今测得这一带的海拔低于10米)。遂拔大部兵士驻于今之可塘镇埔陇村一带,边整训边开凿,留下许多宋迹:宋师开挖的溪槽笔直无曲,在今新沟至港口,宽60米,深5米,长1500米,后人称“宋溪”;昔日宋师屯兵劳作及休整的溪畔后来建了村落,称“宋溪头村”;村西的圆形小山,相传宋端宗与弟曾在上面宿营,称“宋王山”;村北通往内地的山岭,宋军为便于行走及运输而伐土为阶近500米,称“宋师岭”;村子周边山坡上留下当时宋师病亡的军士坟墓几十座,形制大小不一,墓身粗糙无碑,但这些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军墓今已荒毁,现仅剩2座完整,亟需保护。
“宋溪”浚通之后,宋师不用绕过遮浪半岛而省走百余里水路,从丽江浦出长沙湾西通平海、惠州,从丽江浦出高螺湾东达碣石、潮阳,进退自如,水陆两利。是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南宋王室从乌坎港出发,经高螺湾入“宋溪”到达赤岸河及龙津河合流处,起初行营安扎于海丰县城南郊鹿境小金笼山(今附城镇鹿境山)山坡,相传宋端宗曾饮用过小金笼山南麓石峡的泉水,后人据此称该山泉为“圣井“,今石壁刻有“圣井古迹”及题咏诗词等字迹。后来宋军离开鹿境,移营至较之开阔的丽江浦,即今联安“三江妈”至长沙海口一带。时值文天祥收复赣州、吉州等地,军心大振,宋端宗在丽江浦下游的水师大营赐宴与臣同欢庆贺,长沙海口船泊处的水潭后人雅称“御宴潭”。(见明嘉靖《海丰县志•山川》)邑人彭举(明永乐庚子科举人,历桂林府训导)有《御宴潭》诗云:“宋鼎航迁播岭南,君臣曾此序朝参。笙歌间作鱼龙听,俎豆兼陈蛤蜊甘。逝水东流终不返,大星南殒更何堪?至今犹独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
宋寝端宗
宋端宗驻丽江浦当时,亲王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元主急调南方诸将改图北方,南宋各路义军乘隙反扑,略得失地。但好景不长,元朝内乱不久平息,元军又大举南伐。是年四月初,宋师留下少量兵力据守丽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传水师出发不久气象异常,风浪骤猛,船队暂泊后门南山岭海边,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风,当晚发生地震,山摇地动,蛙声与咀蚓嘈耳不堪,端宗命侍从剪纸戏作枷象,其声遂止(言虽无稽,而此处蛙与蛆蚓头上俱带白箝,且不作声,亦是一怪事。——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接着,陆秀夫奏主恩准,在岩壁上以剑疾刻“壮帝居”,地震顿时平息,君臣才能安寝。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官员莆见川雍澜(雍为岭东兵备守道佥事,莆见川疑为其号)巡经此处时听说此事,遂在岩壁上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字径0.9×1米,字体苍劲雄浑。海丰明崇祯已卯科举人黄德燝(今陆丰大安人,历清康熙年间山东邱县知县)过此有诗云:“王气中原尽,炎荒一旅单。泥封非谷险,栈绝岂川岏。空屿南山石,莫廻东海澜。骑尘千里暮,何处望临安。”清康熙廿七年(公元1762年),后门埠绅衿以“壮帝居”巨岩石刻为中心修建了一座两进三间的“宋存庵”,寓意“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今存残瓦颓垣,周边布满凭吊者的石刻诗词。
在宋存庵下方惠潮古道边,今移建有一座小型的“岩公祠”和《宋陆丞相碑》等石刻文物。相传宋末有一遗臣追寻宋端宗到后门埠,闻少帝沉海,顿觉报国无门在此跳海殉节,时人不知名姓以“岩公”为其立祠,祠内并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祀像。清嘉庆廿三年(公元1818年),后门庠生曾日锦(道光壬午科考中举人)倡捐重修,后遭台风毁坏,神像移寄埠内;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贡生林光拔(授揭阳县训导,历普宁、翁源两县教谕)在原址重建祠庙,并上建文昌阁奉文昌帝,近代又圮;逮抗日战争时期,为唤起民族抗日救亡热情,港内外民众集资十余万元,在旧址建八角形的“岩公亭”,“文革”时代遭毁;八十年代初另建祠于岩公山脚;九十年代初因深汕高速公路建设,由后门群众福利理事会择址迁建于宋存庵下方,真有如:“节比南山精神不死,名垂巨石风雨难磨”。
话说南宋君臣离开海丰后,游走于东莞至浅湾(今香港)一带,又飘泊于珠江口及粤西海面。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宋端宗因台风掀船溺水,不治死于 洲(今深圳市蛇口赤湾畔建有少帝陵,为其衣冠墓,并有少帝路为念),宋卫王赵昺继位,改年号祥兴。六月,宋师迁新会崖山(今江门市新会区古兜山至独崖岛一带),群臣以为天险可守,即筑行宫、造舟楫、制器械,伺机再起。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元军主帅张弘范合广西主将阿里海涯一军攻陷崖山,陆秀夫看大势已去,先驱妻儿入海,后抱幼主赵昺跳海殉国,一时从死者数以万计,悲壮无比。其后,张世杰堕海溺死, 南宋灭亡。宋朝自赵匡胤至赵昺,历三百二十年,可谓“写到崖山同覆日,不堪回首忆陈桥”。
文天祥率部晚于宋端宗进入海丰。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庐陵(今吉安)富田村人,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及第.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兵抵达临安时,文天祥受命出使议和,却于元营慨然不屈,誓言抗战到底,遂被扣押北上,后于镇江逃脱,历千难万死及百般猜疑之后,才被宋廷接纳。五月,入谒福州,授枢密使(中央最高军事首长)都督诸路军马。不久,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都督府,派人四处筹饷,起兵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移师龙岩、梅州,挺进江西,在雩都大败元兵,接着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吉州十余县,顿时人心大振,各地响应,号令可达江淮一带。元朝震惊,急调军事主力集剿兴国大营,文天祥损兵折将,败退庐陵,妻欧阳氏及次子佛生、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兵掳获,文天祥因赵时赏掩护得以脱身,带长子道生及部属乘骑奔往广东循州(今龙川)。十月,因母及弟文璧在惠州,复收集散卒义军前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