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民歌又称水乡民歌。属于广东省汉族民间音乐,这种汉族民歌已有170多年历史,疍民们在光绪年间涌来斗门、南屏等水乡进行开垦围地,便把歌声带到了此地。疍家人把海水冲击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所以在珠海、中山、顺德一带的沙田水乡流传的汉族民歌,便被称为沙田民歌。
1.历史:
沙田民歌起源自东晋,历经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汉族民歌,是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它采用带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的广州方言演唱,在婚、丧、祀神等汉族民俗活动中产生并发展,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调,主要有结婚时贺婚的“高堂歌”、咸水区疍民的咸水歌、渔民打渔唱的“大罾歌”,还有姑娘出嫁时的“叹情歌”。歌词大都反映海河生产和沙田农耕劳动,具有海河文化与农耕文演唱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辅助,具有无伴奏清唱的特征。演唱形式繁多,除了自己抒情,还可以与他人对唱、斗歌。最大特点是触景生情,即兴演唱。
2.分布:
沙田民歌主要分布、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沙田水乡地区,它是在当地的“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乡民歌的统称,现存5000多首。它采用带有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的广州方言演唱,包括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罾歌、叹情歌、木鱼歌等。
3.曲调:
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调,大家比较熟悉的咸水歌、结婚时贺婚的高棠歌、渔民打鱼唱的大罾歌,还有姑娘出嫁时的叹家姐,都属于沙田民歌的不同歌调。咸水歌两句一小段,旋律婉转抒情,缠绵悱恻;高堂歌则四句一段,高亢奔放,泼辣而具野性。歌的曲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委婉抒情。水乡人家在嫁、聚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特别是在休闲欢聚时更爱唱。用这些歌谣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从而精神振奋,激励生产。
4.形式:
咸水歌多用对唱的形式出现,歌词多是四句一节,也有二句一节的,每节字数不拘,一般同韵,各节也可以转韵。音乐结构通常是上下乐句多次反复的歌谣体,结尾处常因歌词末句的反复而扩充。曲调常是随字行腔,但曲式和衬腔是基本不变的。另外,咸水歌的吸收能力很强,它能把其他民歌和戏曲的音调融入自己的曲调里;也可以把不同的歌曲采取去头留尾,而加以合并的方法造成新曲,使咸水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沙田咸水歌的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且题材广泛,演唱形式繁多,除了自己抒情,还可与他人对唱、斗歌,最大特点是触景生情,即兴唱酬。过去,在大鳌、陆沙等沙田区,凡有村民聚集的基头、围尾、河岸、艇中,不时听到人们对唱和斗歌,以歌自娱,以歌宜情,以歌会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