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州传统文化特征的理解和思考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建国后我党第三专题研究文化问题的全会。1986年9月26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7~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对于一个人,文化是他的根,是他的社会基因;对于一个国家,文化是它的凝聚力,决定了能否长治久安;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力,是维系一方百姓认同感、归属感、忠诚度的血脉和根脉。
我们在深入理解,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正确认识和理解温州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立足温州当地实际推进各项工作。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温州区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一、对温州区域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温州精神有不同版本:四自“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四千“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 。温州特色的市民文化:吃穿住行高档,行商做事提篮。经济结义抱团,一生想当老板。
温州传统区域文化特征主要有三:一是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渔民文化”特征;二是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创业欲望的“移民文化”特征;三是永嘉学派的功利思想。
(一)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温州人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渔民文化”特征
1、温州地理气候环境特征与“渔民生活”
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大致以长城为界限。长城以南、甘肃青海以东地区,气温和降雨量都比较适合农耕的要求,可以实行复种。历史上占主流的是“农耕文化”,其突出特征是“男耕女织”,内向、稳定、平和、理性、封闭的。“游牧文化”则是外向的、开放的、豪爽、彪悍、不稳定、敢冒险、合作(群居)。
与我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农耕文化”不同,温州形成了更为接近“游牧文化”的“渔民文化”或者叫“海岛文化”。这是由温州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环境所决定的。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群山环绕, 大海隔绝, 平原江河切割, 古代温州对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使温州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经济文化区域。在气候环境方面,温州面临大海,台风、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给温州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台风、洪涝灾害始终是温州人民的心腹之患。
温州人长期与海为伴,“渔民特性”和海洋基因深深根植于温州人的血液中,养成了有别于中原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的“渔民文化”特征。
2、“渔民生活”造就了特别能抱团的文化特征
出海打鱼和在陆地上种地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种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作业,而且能干的人还可以种好多地。但是划船打鱼就必须靠几个人共同协作,要靠多人分工完成划船、撒网、捞鱼等动作才行。特别是在遭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平安归来。渔民的作业方式,促使古代温州人明白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
这种自古养成、植根与温州人血液中的文化特性,在改革开发以来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温州人打入一个商场、进入一个地方的某一商业领域后,就往往会有一群温州人接踵而来,抱团而来,并成为最终成为主导力量。新世纪以来,温州人善于抱团作战更是而闻名遐迩,“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棉团”等称号响彻大江南北。
3、“渔民生活”造就了敢创敢冒的文化特征
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相比,海洋捕捞更具不确定性,更具冒险性,也造就了温州人敢闯、敢冒的“岛国”文化特性。一方面,渔民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农业耕种有多少辛勤付出相对有多少回报,种什么长什么,收益相对稳定。而渔民出海前并不知道今天能捕多少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渔民的思维相对活跃。另一方面,渔民生活相对农耕生活更具危险性。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相对与农民的耕种庄稼和饲养家畜来说,渔民出海打鱼要危险得多,弄不好就会葬身大海。因此,可以说渔民的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冒险活动。
渔民的生活习性促使温州人要比中国传统农民更具冒险精神。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冒险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并渐渐地把冒险作为生活的常态。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伊拉克上空的硝烟还没完全褪去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去了那里,寻求商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