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状元刘绎

家乡区县: 江西省永丰县

劉繹(1798—1879),字詹岩,永豐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山東提督學政等職。總纂《江西通志》、《吉安府志》。主講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前後近30年。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腐敗的清朝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愛國之臣無不疾首痛心。在朝廷任職的劉繹,多次上奏,反對賠償煙款與戰費。可貪圖榮華的大臣們不聽忠言,只知迎合皇上的旨意,茍且偷安。40歲的劉繹報國無門,無意仕進,只得以父母年老需要盡孝心為由,辭去官職,回到永豐老家隱居山林,奉養雙親。劉繹閒暇時,與文友飲酒賦詩,將憂國憂民之志強壓心底。可不到一年,他便告別了這種平靜的閒適生活。有600年建院史,稱作江西三大書院之一的白鷺洲書院,多次遭水衝兵毀,但屢廢屢興。到清代中期,書院又變得破敗不堪。在各界的呼籲下,吉安府修繕了院舍,準備重新聘任德高望重的名士為山長,重振昔日輝煌。書院歷屆山長,都是名儒大師。這次誰能擔此重任呢?知府令下屬舉薦。不幾日,他便收到了舉薦名單。其中有當朝大臣的親屬,有府中同僚的老師,有任閒職的大夫,有前科進士,在吉的宿老等等,劉繹也名列其中。知府召部屬商議,經反復比較,多數人認為劉繹較合適。因為他是本朝江西僅有的三個狀元之一,學問淵博,又存仁孝之心。可負責教育的李訓導說,劉繹這人較為孤傲,又喜歡多管閒事,聽說他屢次上書禁煙。這本是朝廷的事,要他操什麼心?此人的言行肯定不合皇上心意,要不,堂堂狀元怎麼會早早退出官場,隱居鄉村呢?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選山長又不是選朝廷命官,能辦好書院、教好學生就行。知府見意見不一,便說,那就比一比看誰有才學,選賢任用。可是又不好公開說比才學選山長,怕落選者面子上過不去。訓導說,那好辦,請知府邀他們幾位中秋節來聚一聚,請他們題字作聯,封住落款姓名,評定後,公認為優者,委任為山長。大家表示同意。
中秋節的前一天,劉繹等人應邀來到白鷺洲書院的雲章閣,劉繹是最年輕的一位。知府說,白鷺洲書院幾經劫難,今又修繕一新。值此中秋佳節之際,特邀各界名士小聚。請各位不吝賜教,暢談對復興書院的高見。來客們一邊飲茶,一邊侃侃而談。過了一個多時辰,知府又說,各位都是吉安的名儒大家,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現有一事相求,就是能否請各位書寫原有的長聯一幅,再為書院重新撰聯一幅。這幾位飽學之士都興致勃勃地書聯擬聯。知府叫人收拾好各人所留墨寶,悄悄囑咐用紙條封住落款。第二天,知府召集部屬展開對聯一一評品,書法和題聯各分上、中、下三個等次評定,要求各評一名上等。這幾位不愧為文壇名流,書中俊傑,他們的書法、題聯妙不勝言,各有韆鞦。但上等只取一名,大多數人認為其中的一幅筆力遒勁,銀勾鐵畫。內容是先人擬定的:“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也,無分水東西。”揭開封紙一看,是永豐劉繹書寫的。接著,大家又對新擬的對聯加以品評,經反復賞析,認為這一聯最佳:“陵谷經幾遷,此地依然為砥柱;江河同萬古,斯文有幸見回瀾。”此聯氣勢不凡,寓意深刻,激情飛揚,充滿期待。拆開封條一看,又是永豐劉繹,在場的人無不欽佩這位狀元的才情。知府說,聘劉繹為山長,當之無愧!就這樣,劉繹結束了隱居生活,出任白鷺洲書院山長,為培養廬陵人才而嘔心瀝血。他書寫的長聯刻在書院的大門前的石柱上,至今仍存。

月影灵箫(2015-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