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所谓包头方言中的包头,与现在包头市的行政区划是不相重合的。一般来讲,包头方言,主要是指包头市东河区、土默特右旗、九原区、固阳县等地区有“走西口”历史背景的山西、陕西等地移民后代所操的方言,其形成,融入了多种语言因素,具有兼收并蓄,以晋语为核心构成的特点,其中东河区、萨拉齐一带的方言较具典型性,可以作为包头方言的代表,而在其内部,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和词汇差异。至于达尔罕茂名安旗,因为过去长期隶属于乌兰察布盟,所以其方音与包头方言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其他如昆都仑区、青山区及几个矿区等,因为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或讲普通话,或讲东北话,南腔北调,与包头方言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包头方言的研究,由于文化晚开及诸多方面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没有系统的专著。仅有的一些零星记述,也只是散见于地方志书、报刊杂志,相关的研究论文,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自幼生长于包头乡村,对自己的第一母语包头方言,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受,也充满了热爱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工作的关系,同时也是出于对抢救和保存本土方言的考虑,开始着手进行本地方言的搜集、调查和记录整理工作,起初主要是以笔者家乡美岱召村为基点做词汇和民俗调查,做了几十万字的方言笔记。之后视野开阔,逐渐扩大到其他地区,后来更认识到包头方言与古代汉语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于是又涉猎古籍,并主要围绕元曲及明清白话著作中出现的包头方言词语,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试图通过稽古论证,对包头方言词语进行系统的剖析。期间应《包头日报》、《包头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之约,在词语考释的基础上,撰写了六百余篇方言词语研究文章,数量不可谓不多,但对于包头方言词语的总量来说,完全可以用挂一漏万来形容,足见包头方言词汇的丰富和来源久远。本书由于篇幅所限,仅收录了笔者撰写的一百多篇文章,而且又是一些简单的描述,读者只能从中略知包头方言之梗概,要想让大家对包头方言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还有待于今后做更多的工作。

包头方言的形成,与明末清初的“走西口”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有鉴于此,数年前撰写了《“走西口”与颇具特色的包头方言》一文,自以为基本概括了包头方言的主要特点,因此列在书前,充作前言,也是一种偷懒塞责的做法。

包头方言中,吸收有大量的蒙古语词语,尤其在地名的使用上,蒙古语词更触目皆是,从而构成了包头方言的一大特色。书中收录了笔者研究蒙古语词的《翻书识蒙语》,只是希望让读者对此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土俗的方言》等文章,是几年前为《包头晚报》撰写的方言介绍文章,原来准备了几十个题目,后来发表中断,就没有继续写下去,这里收录了九篇,或许对读者了解包头方言有所帮助。

对方言的研究,应当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几个方面,但本书只是对方言词语的考释,而且体量上也差之甚远,题名为《包头方言》,完全是为了丛书出版的需要,名不副实,只能求读者谅解了。

自己在包头方言研究方面所做成绩甚小,其间辛苦,亦难与人言。但二十多年来,笔者时时得到领导、同事、朋友及家乡父老的鼓励与支持,尤其在词汇收集调查方面,笔者的父亲、母亲曾进行不厌其烦的解说,对我几乎无谓的劳动给予了毫无保留的理解和殷切的期望,这本小书能够出版,深自惭愧之余,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姚佳慧(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