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上杭话

家乡区县: 福建省上杭县

      上杭话,又称上杭客话、上杭方言,跟广东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腔等客家语分支比较相似,属粤台片汀南小片;过去因为缺乏相关深入调查,一度将以上杭话为代表的粤台片汀南小片客语和汀北片客语合称汀州片(即认为上杭话属汀州片南小片),实际上两片差别是很大的。上杭话在闽西使用范围较广,这主要由于汀江在语言传播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上,汀江河是闽西最重要的货运水道,而汀江河的黄金水道又在上杭,汀江河上的三个经济重镇回龙(官庄畲族乡回龙村)、上杭城关(临江镇)、永定县峰市镇(解放前隶属于上杭)都属于上杭,上杭话因汀江河而传播

  1、声母有二十一个,数量上比普通话的声母少一个。其中最显著的是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上杭话都没有。因此,“师”和“思”、“知”和“资”。“痴”和“雌”分不清。但,另外却比普通话多上杭话了三个声母。那就是注音字母中的“万”(上杭话“万”字的声母就是它)“兀”(上杭话“涯”、“俄”、“咬”、“眼”的声母就是它),“广”(上杭话“饶”“元”“年”“软”的声母就是它)。因此,说上杭话的人讲普通话时,假如这些声母不去掉,就永远讲不道地。
2、韵母有四十六个。数量上比普通话多得多了。不用国际音标,很难描述。举几个方言例子,也许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吾、唔,五、午、愚、疑、汝、耳、语、矮、伪……这些音节,都无法用普通话的韵母来标记。学普通话时,在韵母方面的难点是:①没有ü这个韵母,因此“衣”、“迂”分不清。“雨衣”只有声调不同,而无韵母i、ü的分别。②in和ing也分不大清楚。音、英一个样。
3、声调有六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比普通话多了两个入声。所以,上杭话,人家听后的感觉往往是比较短促,硬梆梆的,不如普通话柔和好听。以汉语拼音的“Yi”为例,普通话只能读出“衣”、“移”、“以”、“意”四个声调来,而会上杭话的人则能读出“衣”、“移”、“以”、“意”、“一”、“亦”六个声调。(普通话“一”归阴平,“亦”归去声)除此之外,阴、阳、上、去四声的调值,也还有不同。上杭话的上声是下降调,不是曲折调,故同样是说“老师好”,用普通话和用上杭话来说,“好”字的声调就大不相同了。
在语音三要素:声、韵、调之中,声,韵还比较容易改变,腔调就难了。故有不少人,一个个汉字的声母、韵母都能正确读出,单字拼读也还差不离,可是,串起来一念就走调了,特别是一说一讲,土腔土调就更明显了。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情此景,的确刻划得真实入微。
语法方面

和普通话的差异,比语音,词汇都小。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先后次序,就几乎没有区别,但,上杭人常在挽留客人时说的话“坐一下添”就不能“直译”了,要改说“再坐一会”才行。
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三个都念一个音,往往使人分辨不清,经常用错,上杭话则保持了不同的读音。如“ 涯(个)书”、“慢慢(尔)行”、“唱(得)好”。这个特色,往往可以帮助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
词汇方面

1、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如“鞑杀”、“鏖糟”、“邋遢”、“趔趄”、“懵懂”……等等。很多很土很土的词,其实都是古已有之,在字书韵书里找得到的。这一点,充分证明客家语是古老的汉语的分支,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2、和普通话词汇颇有不同。如:房小屋大。北京人当客人来了,叫“屋里坐”,就是在房间里坐。这是名同实异。普通话的“客人”,上杭话偏说“人客”(“家里来哩好多人客”),而且把“灰尘”说成“尘灰”,把“公鸡”说成“鸡公”,这是“词序颠倒”。特别有趣的是把蚂蚁、虾、鼻子、猴子,叫成“蚁公”、“虾公”、“鼻公”、“猴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你的普通话语音多么准确,照字读音,外地人就无法理解了。必须先加以翻译,把“上杭话”的词译为普通话的词。例如上杭人习惯说“来去玩”,外地人就提出疑问:又是来,又是去,到底是来?还是去?普通话一般只说:“去玩”。

儿歌(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