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处镇地处普定县西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 17 公里。经省地质矿产中心检验,境内的土壤PH值在4.40至6.35之间,是茶叶生长的一级土壤,海拔高度、日照时间、降雨量、气候湿度等关键指标,均符合优质茶叶的种植标准。
镇内出产的朵贝茶是贵州的历史名茶,产于朵贝片区海拔1100米—1300米煤山上。远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朵贝贡茶即已名闻遐迩,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贡茶于明朝崇祯年间曾多次进贡皇帝;1958年朵贝贡茶作为地方特产,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展,得到好评;1960年11月,周恩来总理访印回国途经贵阳,普定县人民委员会代表全县人民向总理敬献朵贝贡茶,总理赞其“色清味甘,芳香浓郁”;1979年版的《辞海》也记录有朵贝茶;1988年陈云同志题词的《中华传统食品大全.贵州传统食品》一书茶叶栏目收录有朵贝贡茶、都匀毛尖等省内16种历史名茶。如今,在化处镇张家、朵贝、长箐、纸厂等村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古茶树,有迎客松、夫妻茶等。
生长在张家村贡茶山上一株古茶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张明生、贵州省茶科所茶业专家陈纪明、张其生、孙继海、安顺茶协杨玉斌等均前往考证,认为是目前全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堪称“贡茶之祖”。
该树占地50余平方米,为灌木型野生茶树,树根粗壮、枝繁叶茂、树干遒劲,高3.2米,直径0.87米,占地50余平方米,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了朵贝茶的发展史,可以说,它是普定茶叶的缩影。
化处镇历称“天竺”、“重化”,地处普定县西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东与本县马官镇相接,南与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大用镇,北与本县马场乡、城关镇相连。全镇西北高,东南低,岩溶发育强烈,喀斯特地貌显著。辖区面积 108.95平方公里,辖 34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五万余人。化处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5.1 ℃,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镇域内煤、镁、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化处镇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便利。普(普定)三(三板桥)公路穿过镇政府驻地西入六枝,株(洲)——六(枝)铁路复线从镇南侧穿过,镇内通讯便捷,各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 100% 。全镇电力充足,通电率 100%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100% 。
经省地质矿产中心检验,化处镇境内的土壤PH值在4.40至6.35之间,是茶叶生长的一级土壤,海拔高度、日照时间、降雨量、气候湿度等关键指标,均符合优质茶叶的种植标准。化处镇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众多的农副特产。产于煤山绵延、云雾缭绕的朵贝地区的朵贝贡茶,曾在明朝时被奉为贡品进贡皇帝,朵贝茶的产地—化处也因此赢得了贡茶之乡的美誉,与此同时,朵贝茶的种茶、采茶及制作技艺也随着朵贝茶优良的茶质一起延续着,1960 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途经贵阳时,盛赞朵贝茶“色清味甘,香气浓郁”,近年来,朵贝茶更是在多个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上屡获殊荣,随着复兴万亩朵贝茶工程的启动,化处镇已建立起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育苗基地。除了远近驰名的朵贝茶,化处新寨村的特产彝王荞皮、播仁板田大蒜、水母优质大米等农产品也倍受市场青睐。此外,化处镇是普定县最大的免耕油菜种植区,阳春三月,油菜花开,恰逢新茶上市,“百里菜花黄,千年古茶香”是化处镇最好的写照。
化处镇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成功承办了两届安顺油菜花旅游节分会场活动。化处镇的重化山庄、空山、仙人寺、狮子山、反字岩、窄口水库等景点将随着化处旅游业的开发和兴起重放光彩。
化处镇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茶叶产业、蔬菜产业具有很大的开发优势,同时,丰富的土地资源对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大牲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万亩茶园、万亩油菜花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今天,化处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力争把化处镇建设成为贵州省茶叶大镇、安顺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文明、富裕、和谐、秀美”的特色鲜明的卫生城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