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森璕,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 对川黔桂粤等省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做过开创性的工作,创建与领导了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勘测与研究机构。 擅长四射珊瑚化石及泥盆石炭纪地层之研究,所著《广西中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其对比》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 长期任教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从50年代起对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重建与发展功劳很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乐森璕,字季纯,1899年9月19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由于受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启发,“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1920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受到著名学者李四光、何杰、王烈及葛利普等教授的培养。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在贵州省的煤、铁、铝、汞、铜、锰等矿产资源的普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方面,乐森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45年发表《贵州主要矿产之分布与重工业中心之建立》,大力呼吁发挥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建立重工业基础。他1929年的《贵州南部地质矿产》一文奠定了都匀、独山一带泥盆系地层划分的基础,创立蟒山石英砂岩,并论证了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的存在。此外,他还在贵州的安顺、关岭、法郎和永宁等县创立了新铺中生代地层名称,发现安顺淡水螺层,并最早发现了中三叠统法郎组的化石。
抗日战争爆发,乐森璕在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矿产测勘团,着手研究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同时还为贵州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授课。那时经费不足,人手少,交通不便,匪盗横行,工作条件十分险恶,生活也很艰苦。当时风华正茂的地质学者许德佑、陈康和马以思在贵州境内惨遭土匪杀害。墨耗传来,乐森璕十分悲痛。亲友劝他放弃地质研究,但他不畏艰险,继续奔劳在贵州的山山水水之间。当日机轰炸贵阳市时,他正在周围的山上进行地质调查,城中数处中弹起火。但他不顾家室安危,继续坚持地质工作。其论文、报告和地质图达15种之多。1944年他在贵阳市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0届年会上宣读了《贵州地质纲要》和《贵阳附近地质构造》两篇论文,首次发现贵阳市附近的志留系地层并称之为高寨田页岩,确定其时代为晚志留世。乐森璕和蒋溶还编制了《贵阳附近地质旅行指南及地质图》,实测了贵州省清镇、平坝、安顺、紫云、关岭、郎岱、镇宁和普定等8个县的1/20万地质图及贵阳市附近的1/5万地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森璕还一如既往地关心贵州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家乡经济建设。他一贯认为贵州省地下资源富饶,贵州的开发大有可为。1981年,乐森璕年逾八旬,还兴致勃勃地飞往贵阳市,参加贵州省委和省科委举办的“自然科学讲座”,做了题为《贵州煤矿研究史》的报告,并一再表示愿为开发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尽力。
乐森璕非常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开课前,他总是热心辅导,帮助制定教学计划,修改讲稿,有时还亲自听课,并且组织教师互相观摩。他曾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进修计划,花许多时间审查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出修改意见,热情推荐发表,甚至亲自作序。
1946年以后,乐森璕到贵州大学兼课,帮助丁道衡培养贵州大学第一届地质系毕业生。他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精心指导,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研究生一入学,他就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指定英文参考书,并要求全文译成中文,规定进度,每周检查。乐森璕对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都给予详细指导和定期检查,还对研究生论文逐字反复修改,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格式都不放过,甚至亲手示范贴化石图版。在他的细心指导下,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提高很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