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们居住的现代都市,钢筋丛林。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楼道里狭路相逢,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专家认为,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概念相对。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邻里关系已经发生变化。”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邻里关系疏远陌生已经是普遍现象,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目前城市中邻里关系的现状也是城市扩张中的必然现象。陕西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江波说,要改变这种关系,就要求业主首先要将邻居当成朋友,相互信任才是邻里间交往的感情基础,更多时候,无论是谁,都应该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主动加深彼此了解。
传统邻里关系渐行渐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即便是邻里之间,也已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遇见时,连一句温馨的问候语都难得出口,显得异常吝啬。“远亲不如近邻”,似乎已渐渐离我们远去。
记者采访时,很多市民承认,他们叫不出邻居的名字。虽然如此,还是有许多市民表示对和谐的邻里关系的期盼,尤其是老年人,期盼心理更加强烈。他们说“也许年轻人不觉得什么,但我们这些老年人,空闲时间多了,平时就想和邻居们拉拉家常,有时候出远门了,还想让邻居帮忙照看个门,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平台改变邻里关系”。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2012年9月,本报和三秦网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询问大家对当前邻里关系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的重要指标“邻居的交往程度”上,在回收的100份调查问卷中,邻里间“不太过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1%,“一无所知”的占总人数的30%,相互“非常了解”与“比较清楚”的比例分别为5.9%和29%。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西安居民对自己的邻居并不熟悉,只有不到四成的西安市民熟悉邻居。而互相串门的市民,以老人和孩子居多。有相当比例的市民并不是不擅长邻里间的交往,而是希望与邻居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对于“遇到突发情况,你会向邻居求助吗”这一问题,75%的网友选择“不会”,仅有少数人认为如果向邻居求助,应该会得到帮助。但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第一时间向邻居求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