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民风民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luoguo

超级标题:http://www.wm23.cn/superTitleShow/15A/121986.html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lh7939

词条首页:http://www.wm23.com/wiki/uc/89037.htm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u/5182195567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56155596.html

自明、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以及数次战乱后,湄潭基本上无土著人。现在湄潭境内的人口,绝大部分其祖均为移民。最早的移民是在明初随军所至。湄潭最早的先民是土著人。在那个时代治理湄潭的是土官(容山长官司、锡落长官司),先民们留下的有“生期坟”、苗路、院坝。解释: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的历史背景。 数次战争:平播、反清复明(来湄隐士)、咸同之乱。通过数百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固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湄潭民俗民间文化是集湘楚、巴蜀等为一体,所形成的湄潭地方文化。

     湄潭的民风、民俗、语言等与邻近县市大同小异,境内乡镇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包罗万象的。若要彻底叙述清楚,必然会受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衣:衣着颜色为青色,包白帕子或青帕子(土著人的打扮),幼童戴狗头帽、猫儿帽,在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等(中原习俗的影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棉衣棉裤皆为青色. 40岁以上之单衣多为蓝色、青色,也有灰色。男性穿长衫,农民长衫较短,有的无领。劳动时将前衣再分别扎缚于腰带间,裤大而短。女裤则大而长,裤腰多用白布,穿之则于前方折叠并用裤带扎束于腰部。民国后期,尤以年轻人中开始“短打扮”,衣对襟短衫、 “收腰裤”。旱地劳动有的拴绑腿,多为蓝布结成直角三角形。民国后期,中学、公职人员中开始穿西装裤,女生易旗袍为黑色裙子。解放后穿着大异,长衫罕见。

     头包白布帕子,帕长3尺5尺不等,缠于头上成圈,少妇则要折叠平整规矩。老者一般包青丝帕。富有者-般头戴各式帽子。男性孩童-般打光头,有的戴“洋线帽”、 “瓜皮帽”或“遮阳帽”。幼童,-般戴以布料制仵的狗头帽、猫儿帽、小生帽,婴儿戴圈圈帽。一般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有绣“长命富贵”4个字。上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帽子及包白布帕子的习俗逐渐消失。

     解放前,富有人家之老婆婆、男女小孩大都穿绣花鞋。即使穷家姑娘,出嫁前必须学舍做鞋袜,袜子必上袜底。贫苦人几乎终年穿草鞋,老头过冬脚穿“麻窝子”草鞋,无袜,有的用裹脚布。热天穿线耳草鞋或线耳草鞋套袜子则是富有人家所为。民国时期,城里人及富有之家有穿皮鞋、钉鞋者。

明代前男子束发,挽髻戴网(结发加冠),清代男头四周剃光”留中间蓄长发,编长辫子,未婚女子扎单辫,系红头绳,已婚女挽髻(俗称巴巴转儿)。民国年间男子剪去辫子, 剃光头,蓄分头(名中山头);未婚女子蓄留海,扎双辫,已婚女子挽髻套网。

食:在湄潭乡下打灶在方位上有讲究:一般是座东向西,寓意为煮东西。

    一般农家除农忙之外,大都一日两餐,以大米为主食,不吃稀饭,不爱吃面食,挂面常被当作菜肴使用。平时粗茶淡饭,过节较为讲究,城镇居户亦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城乡人民大都每日三餐。

     春节前夕,-般家庭都要杀年猪或购买丰盛的食肉,装香肠、熏腊肉、推豆腐,还要制作汤杷、糍粑、泡粑、米团粑、猪儿粑、黄糕粑、米花、米线、炒米、炒米糖、糯米甜酒之类以作家人或来客小吃之用。

    清明时节做清明粑、以糯米拌清明菜蒸煮捣制而成。

    栽秧时酒菜丰盛,-日有吃四餐者,其中-餐必吃咸蛋。

    端阳吃粽粑,中元节以新米饭祭祖,中秋吃核桃、毛栗、糕点之类赏月,重阳打糍粑。

    自清代开始,农家常赶制绿豆粉、荞面条之类的不常有食物待客。

    解放前,-般都吃甑子饭,即将大米煮得半熟。过滤后再以甑子蒸熟。

    老幼同桌吃饭,必由长者坐上方,次者坐下席,晚辈坐两边。吃菜-般让长辈先请。尤以为长者或亲友盛饭,不能过满,否则被视为没有礼貌。

    湄潭一些地方的农民,耕种往往要到离家三四里地的地方,并且还要爬坡上坎。因此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起床吃了早饭(亦叫过早)后,带上中午吃的东西(晌午,讹读为“少午”)同时,还必须要带上一罐茶。一般家庭主妇烧一锅茶可以供家人喝一至两天,这一锅茶是由“老鹰茶”、“苦丁茶”和细茶(农家自制的炒青茶)混合而成,一至两天不会变质。这种混合而成农家茶颜色通红,口感极好,解暑解渴,能达到二至三天不变质的效果是现在的翠芽、翠片等上高雅之堂的名贵茶所不及的。“老鹰茶”、“苦丁茶”还有一种叫“甜茶”属于山间野生茶,采摘制好的“老鹰茶”,其外形象现在的毛峰茶。而“苦丁茶”就不同于前些年曾名噪一时,身价在几百上千元一斤的苦丁茶。湄潭民间所制的“苦丁茶”,是将“苦丁茶”树上的嫩老叶子全部采回,有些茶树大了,索性就将枝干一并砍回,用烧开的水透一遍晒干,晒干后的苦丁茶叶子呈透明状,因此在农村经常看到大茶罐里有木屑之类的东西,那就是“苦丁茶”的树枝。“甜茶”就直接采回晒干。

      在湄潭的东北部地区有喝油茶的习惯,油茶的制作过程有简单和考究的不同程序。简单者通常是在农忙时,女主人早上煮饭沥米时将茶叶放入油锅中炒焦,然后将米汤倒入锅中,再舀少量沥起来的半生半熟的米进行熬制。农民把这种制作的油茶作为早餐,既经济又实惠。

     另一种油茶的制作就有些考究,一般是在有客人来,或者是过节时,最常见的是在春节前杀年猪熬油时都要制作这种油茶。首先将大约半碗黄豆、半碗米炒熟,将花生米与适量的菜油或猪油放进锅中,待花生米要煎熟时放入茶叶、黄豆、米、猪油渣一起炒,然后舀一两瓢水倒进锅中熬制,待黄豆、米煮烂时,用一木水瓢研磨成糊状,然后舀水入锅中烧制。这种油茶香味特浓,尤其喝过之后回香持久。与油茶一道上桌招待客人的还有米花、荞皮、黄绞、糍粑、泡粑、花生、板栗、爆米花(亦称炒米)或爆玉米花(亦称包谷泡)等。一边喝着油茶,品着点心,一边拉着家常。

    油茶油而不腻,且余香持久湄潭的东北部一带的人,将此纳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食品,他们在外作客,经常因为没喝油茶而现得精神不振,因此主家往往会备好原料让他们自己制作油茶,然后大家分享。在改革开放前,人们把喝油茶嬉称为“打水仗火”,也有人把油茶比为“干劲汤”。这种时代性的恰当比喻,正好说明了油茶的健胃、提神作用,它的经济性、实用性是城里人喝的八宝粥远远不可及的。

    油茶的制作过程粗狂、原始,食用时感到宜人可口,回味悠然。因此,不由人不联想到远古夜郎这块土地的生活习俗。

住:人类从远古的树栖移到山洞、穴居,是一个进步。再从穴居移至地面,便是人类建筑的开始,其一脉相承下来的建筑,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在木构架结构方式下,逐渐创造了与这种木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与外观,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木构架分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这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在不同的地区体现。

    湄潭为山多田少之地,十余亩的平地都予以爱称“大坪大坝”。为节省田土,房屋的建造均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而依山就势的建筑,必须考虑木构架结构的牢固性。因此,湄潭的房屋就普遍采用以穿斗式为的主木构架结构。随着大量屯兵、移民、与商贾的进入,在“大坪大坝”之中,逐渐有了建筑,形成了集镇。集镇由于人多,时而会造成了一家失火全镇遭秧的惨状。明朝时候,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除府、州、县衙将砖用在外墙和城垣外,其民间建筑也开始大量使用砖瓦。在集镇,户与户之间以砖砌墙相隔,取名“封火墙”,砖墙顺穿斗式排列而起,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叠起的墙头用桐油、石灰、糯米浆塑出翘角和勾勒不同的流线,远处望去,酷似数匹列队的战马。因此,又有人将封火墙取名“马头墙”。

建房习俗:建造房屋有择基、择期、伐木、请匠人动工、建木构架、装盖、钉大门、安香火等。

    1、择基:即选择地基,选择地基必须请懂阴阳八卦的先生看地,当地人迷信于地基的好孬,直接牵涉到在此居住后人丁、时运、财运、香火的延续等。因此,对恭请的先生必须是小心伺候,在先生用“罗盘”(标有天干、地支的指南针)确定方位时还需奉上一定的“利实”(钱币)。当然,先生有他那一套另人折服的似懂非懂的语言及看似深不可测的法事,其主人在大大方方地掏出“利实”的同时,也在幢景着在此居住后荣华富贵、儿孙满堂的未来。

    2、择期:选择吉日在整个建房过程中的关键,伐木要看当天是否要“忌务”(即忌动土等),建木构架、钉大门、安香火也要选择吉日。当然,选择吉日良辰还得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请教先生。

    3、备料:如果欲建房的主人有山林,就选定不是“忌务”的日子,请数位亲戚朋友带上伐木工具进山采木,在所请的人当中,还得要有一个稍懂建房知识的人。不然,乱采一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这个稍懂建房知识的人,这天也颇具风光,手执五尺竹片,用尺量、用手卡,确定每一根树木的生死。确定完后,坐在一旁,一边裹着叶子烟,一边欣赏着被自己判决后倒下的一根根刚才还在迎风呼啸的林木。自己林中的原材料如果不够,或买,或讨(向亲戚朋友开言要一根或数根木材,方言叫“讨根棒棒”),将自己从各个途径来的木料集中后,劈(方言读pian去声)去皮,晾干备用。

     4 、立木构架:人们将立房屋的木构架统称为“立房子”。在选定“立房”的前一天,首先要做好几道工序:

    (1)、排列:每一根木料先由掌墨师(整个建房工程的工程师)弹好墨线后,再由木工匠人按墨线的规定,进行劈、锯、刨、凿等。每一根加工好的木料,都由掌墨师在上面用墨签号(写)好只有他们自己人才看得懂的文字符号,这些符号分别代表第几柱、第几瓜(骑扣在穿枋上,没有落地的柱子),第几穿枋等。写完后,将每一根柱和穿枋进行组合,就算是排列。排列最能够检验掌墨师水平的高底,若穿枋斗不进事先打好的柱孔,或穿进柱孔后间隙太大等均说明掌墨师的墨法不行。清末民初,永兴场修复万寿宫,一掌墨师不用划墨线,用四分凿在一根柱子前后打眼相连,不差分毫的故事流传至今。

   (2)打好栏头:栏头是固定在地上穿枋,每一根柱子将要扣在穿枋上,因此,建好的房屋占地有多大,决定于栏头,当地人有称栏头为“地落檐”。一般建房的规格都是五柱四瓜、四列三间,也有六列以上的。

时光不老(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