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luoguo
超级标题:http://www.wm23.cn/superTitleShow/15A/121986.html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lh7939
词条首页:http://www.wm23.com/wiki/uc/89037.htm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u/5182195567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56155596.html
湄潭人从哪里来?
据有关史料载:明洪武四年至十四年(1371~1381),明朝相继征服四川、贵州地方势力后,并派30万大军兵分两路由四川南下,湖广西进,取道贵州,直赴昆明,平定盘据云南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旋即贵州建省划区,设官定制,驻守军队,推行“三分戍定,七分屯种;有事则战,无事屯田,以兵养兵”之屯田制,“广设卫所,大兴屯田,广修驿道,兴办学校以启民智”。同时全面推行移民“就宽乡”政策。实施屯田制与大规模政策移民,首开了中国西部开发的先河,为开发贵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据《湄潭县志•大事记》(1993年4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湄潭境内,偏桥(施秉)卫设置48屯,兴隆(黄平)卫设置5屯,屯兵分种,以扼制土司”。是时,明朝廷在贵州乌江以北推行“经制州”管理制度。
湄潭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置义泉县后,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播州杨氏废义泉县置三里四牌,从此,湄潭境域为容山长官司、锡落坪长官司分而治之。
朱元璋下旨在湄潭境内设置53屯,并组织大批汉人移民湄潭,使人烟稀少经济滞后的湄潭人口数量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湄潭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万历二年(1574年),大批湖广、江西、四川、重庆商人咸集永兴,在仅有十余户人家的马桑坪修房造屋建街道,于七月初二正式开市兴场,并将马桑坪更名为永兴场。
大批客商开发经营永兴场,揭开了湄潭商业文化新的历史篇章。
时序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国民党中央政治部荣誉军人第十七临时教养院等一批机关、学校纷纷迁至湄潭,从而改变了湄潭的人口结构与文化结构。
二十世纪五年年代南下干部、西进干部来解放湄潭、建设湄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批上海、贵阳、遵义知识青年到湄潭“接受贫中农再教育”。这一切,使湄潭的文化发展与共和国的文化发展实现了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外地人来湄潭谋发展,不少人在湄潭安家落户;而湄潭人也纷纷走四方、闯天下。从而,促进了湄潭文化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
纵观湄潭人口的发展变化历史,可以说,湄潭人基本是从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地方迁徙来的,而本地的土著民族少得微乎其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