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商业步行街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新会步行街由大新路和仁寿路组成,全长不过两百米,却汇集了新会所有的时尚品牌,是新会最繁华的地段。步行街基本是以大新路-仁寿路为中心,向附近数条街道扩展,包括爱民路、俗称旧花街的厂边街、凌东路、知政路等等。

步行街是新会的购物天堂和文化中心。每天晚上,这里都会挤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里是时尚品的天地,尤其是服装,五花八门,铺天盖地;其次,就是鞋店、饰品店。大新路有太古城和建和商业城,麦当劳和肯德基都选择在这里落脚,购书中心也在此。仁寿路有仁寿商业城,景堂图书馆,清华书城,休闲小站和小肥羊也选在此。是情侣们拍拖的首选之地。

新会有三个商业城,除了建和商业城和仁寿商业城,中港城,位于同大新路相连的西隅路。论规模,仁寿第一,中港城第二,建和第三。太古城不算真正的商业城,因为它里面只是一间服装店。商业城最受年轻人喜爱,里面商铺林立,时尚产品包罗万有,而且款式新颖,以仁寿商业城为最。那里的顾客,基本都是崇尚潮流的新新人类——以穿着时髦的少女为主。

在新会,要找到这条全长仅230多米的仁寿路并不难,不光是因为它的名气,还因为它的人气。漫步在花岗岩铺就的开阔路面上,如今的仁寿路仿古建筑与现代商厦比肩而立,昭示着一派欣欣繁荣的新气象。

仁寿路,俗称“塞窦口”,或叫仁寿坊,原名兴贤街,70多年前已成为新会的文化经济中心。据新会文史专家林福杰介绍,这里原来有一座仁寿坊,在筑马路时牌坊虽然被拆,但是名字仍然保留了下来。

仁寿路为什么以前叫做“塞窦口”呢?原来,以前仁寿路附近都是水网地带,仁寿路和大新路相接的地方,原有条小涌,后来小涌被覆盖了,变为中心路和爱民路,《新会文史资料选辑》中介绍,“在五六百年前,这里是沙滩地,陆续淤积成为潮田……”以后“发展为街市,尚残留着排水用的河沟……”由于人们把出水口叫“窦口”,因此仁寿路就俗称“塞窦口”了。

仁寿路在1929年拆城筑马路时第一期兴建,当时的新会县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新会县拆筑马路条例》,规定:“会城建筑马路费按照两旁铺户及其他业主负担,建筑马路费要分四期征收……”

扩建马路后的仁寿路逐步繁荣,新会县政府1933年刊发的《新会县建设特刊》中对当时的仁寿路建设如此评价:“地势平广,店户殷繁,但街道迂回曲折,以故工商事业文化交通均受阻碍,几无发展之可能。自开辟马路后易形改观,焕然一新,商民皆称便利。”

“原来的仁寿路比较窄小,民国时期拆筑马路后,从客观上加快了会城的城市建设,大面积修建骑楼让仁寿路逐渐成为了会城的旺区,这差不多算是会城解放前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了。”林福杰介绍道。

2002年,仁寿路经政府重新修饰,改为商业步行街,成为新会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目前共聚集了近百家商铺。

仁寿路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景堂图书馆,于1925年由香港爱国同胞冯平山先生创建。作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和全国一级图书馆,景堂图书馆拥有报刊、外借、少年儿童、综合、电子等5个书库,藏书37万多册,这对于一个区级图书馆来说,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据《冯氏务滋堂家谱》记载,冯景堂生平孝友慈惠、仗义轻财,对于乡间公益不遗余力。临终前,他嘱咐长子冯平山:“发达了一定要办文化教育事业。”1922年,63岁的冯平山开始付诸行动。他在新会购买了仁寿坊谭姓大屋,拆除大屋兴建图书馆。图书馆于1925年6月建成,以其父景堂的名字命名,建筑费达6万余元。

当时,冯平山在伦敦请人雕塑了景堂的铜像,并千里迢迢运回安放在庭院之中,时任省教育会会长、后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金曾登手书《景堂像碑记》。正面的藏书楼镌刻着“智识府库”4个大字,据介绍,是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宣传部长、国史馆馆长戴季陶亲自书写的。

景堂图书馆建成开馆后,一切经费开支均由冯平山先生负责。到抗日战争前,景堂图书馆藏书已达6万册,其规模当时在国内县一级图书馆中已属佼佼者。

抗日战争期间,景堂图书馆难逃浩劫,馆舍被敌伪踞为巢穴,所幸部分珍贵馆藏图书资料事先已运往香港及当时的敌后双水上凌乡。

解放后,冯平山先生哲嗣冯秉芬爵士继承先人遗志,热心家乡文化公益事业,仍负责景堂图书馆的一切办馆经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景堂图书馆遭到了冲击,图书虽未遭到散失,但景堂公纪念铜像被拆除,香港冯氏即停止了对景堂图书馆的经济支持。由此,图书馆由政府接办,一度更名为新会县图书馆。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景堂公纪念铜像重新安放回原来的位置,并恢复景堂图书馆的馆名。同年,冯秉芬爵士及家属回到新会,参加了景堂图书馆建馆54周年盛典。看到几经风雨的景堂图书馆,依然保持着优美雅洁的端庄姿态为群众服务,冯爵士高兴地表示,一定要继承先人遗志,继续出力办好景堂图书馆。

在景堂图书馆的旁边,还有一座三层高的楼房,名为公馀别墅,是1931年岑日初从澳大利亚回邑兴建的,以其父公馀冠名。

据介绍,由于当时会城失学儿童很多,岑日初在新建的公馀别墅办公馀小学,免费招收高小班学生,并提供文具书籍,为贫苦儿童解决就学问题。抗战时,公馀别墅做过私人医所,后又成为国民党最后一个县长张寿占据的县府,解放后先后做过公安局、缉毒大队等的办公楼。

在新会,骑楼老街已经不多,骑楼与新式建筑相比显得老态龙钟,但那种韵味和历史沧桑感却独具魅力。现在,仁寿路仍然保留着大量骑楼建筑,它们是新会往昔商贸发展与经济繁荣的见证,是新会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近代产生的、中西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模式,骑楼在20世纪初逐渐在新会兴起,仁寿路的骑楼多为三四层高的建筑,阳台宽大,下可以遮阳,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向街道凸出,下用柱子支撑,看上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这样的建筑,既能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民国时代曾经风靡一时。人们把家安置在骑楼里,一楼作为铺面做生意,楼上作为起居空间。

仁寿路上的骑楼建筑的主色调为粉黄、粉绿、粉蓝等颜色,而建筑中的木窗、木雕以及灰塑则很好地展现了南洋文化,外墙壁上的浮雕和图画,多是飞禽走兽或民间传说的吉祥物。底层的店铺门廊紧密相连,两侧店铺外均安装了庭园灯、仿古灯、吊灯和射灯,外面的街道则铺上彩色的花岗岩地砖。

我的能力秀:http://wm23.cn/solou

stlk(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