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是广东省汉族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创建于600多年前。面积有3000平方米。它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自南向北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正门、牌坊、钓鱼台、中座、天井、后座及东、西廊和村祠、形成结构严谨,修饰华丽,规模宏伟的建筑物,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景点介绍
留耕堂是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何氏家族的祠堂。从公元1275年开始,历时四十年建成这座富丽堂皇的祖祠,取名“留耕堂”。它是广州地区年代久远、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巧、轩敞雄伟、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的建筑面积为3334.25平方米,平面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依次分为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组成部分。整座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共有木、石柱112条。全祠有自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汉族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风格,对研究汉族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保存至今,诚属难能可贵。它凝聚了珠三角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慧与血汗,是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古镇文明的象征。
建筑历史
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 。堂名得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结构特点
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hasagi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