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发源于荆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
荆州花鼓戏正式以戏剧形式出现,相传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 200年历史,它最初名叫“沿门花鼓”(或“推车花鼓)。在其早期阶段,常是三五个人搭成一个小小的戏班,走乡串镇,用几张方桌搭成平台,演出一些对子戏。 荆州花鼓戏的初兴之际,有些失意文人纷纷参与剧目创编润色,贺四郎 (贺霞龄) 、汪春保、黄二生等艺人亦借鉴高腔、越调等其它地方戏曲的表演技法,并从汉剧、鄂东打锣腔、车路子花鼓中引入一部分剧目,由此使这一新兴剧种,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进而得以形成了具有本剧种演唱特色的传统剧目,如《江汉图》、《游春》、《逃水荒》、《活思夫》等。在其兴盛时期,甚至出现过“三里五台”的繁盛景象。
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荆州花鼓戏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艺术上更臻完美,思想内容也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其现代戏如《家庭公案》、《海峡情》、《向老三》等相继进京演出,使得这一地方剧种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新编的传统题材剧《站花墙》,还被摄制成舞台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播映。荆楚民歌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花朵和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
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荆楚民歌许多是反映农业生产民俗的。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杨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
荆州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现婚礼仪式的习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监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闹洞房》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松滋庆贺寺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仪式歌》共30首,用民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仪式的全过程。此外,在荆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以后改为围桌坐唱,称为“坐丧鼓”。丧鼓孝歌由于曲调委婉、缠绵动听,歌师傅用来为长辈祝寿,称为“寿三鼓”,以后又转向茶社酒楼,成为一种卖唱曲艺形式,称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荆州民歌异彩纷呈,生命力是无限的。
今天,荆楚民歌从内容和形式都融汇进了中国歌谣大合唱的音旋律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着美丽的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