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区文化

家乡区县: 铜川市印台区

新中国成立后,铜川的文学艺术活动得到很大发展。至60年代初,全市城乡相继建立业余文化团体40多个,文化馆(站)、俱乐部260多个,并培养了一批文学艺术创作人材。“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文化艺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以后,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化艺术得到复兴,各类文艺学术组织相继建立和健全起来。全市参加省以上专业文艺协会会员达131人。 一、戏剧 (一)剧种 秦腔 陕西主要地方剧种,分东、西、南、北、中5路。铜川属中路秦腔。民国时期,铜川曾成立过戏曲班社,多以秦腔剧种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铜川建有专业秦腔剧团,对秦腔的表演艺术、唱腔设计到舞台美术都有诸多改进,并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和优秀创作剧目。厂矿、农村亦多有业余秦腔剧团和秦腔自乐班。 豫剧 铜川市区河南籍市民分布较多,素有“小河南”之称,为豫剧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故豫剧成为当地观众最喜爱的剧种之一。 眉户、碗碗腔 陕西主要地方剧种,在铜川流行约200余年。农村排演皮影戏,木偶戏,多采用这两个剧种形式。 秧歌戏 是以秧歌的表演和伴奏形式演唱的小戏,约形成于清朝中期。两人演出为丑、旦各一或生、旦各一。三人演出大都为丑、旦、生各一。表演者随着伴奏音乐的节奏,一手摇扇,一手提裙,以秧歌步贯穿始终,以唱为主。秧歌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或庙会时演出。1949年前后,秧歌戏在农村较为流行,其代表性剧目有《蓝桥会》、《金川卖妻》、《张连卖布》等。 此外,流行于郊区金锁乡及宜君县部分乡村的对对戏和流行于郊区红土镇的红土道情,均随老艺人的去世而剧种消失。 (二)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多为传统戏,当地创作的剧目很少。清嘉庆年间,流寓同官的江苏吴县人顾森曾创作剧本《回春梦传奇》(陕西省图书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铜川各剧团演出剧目累计500余本,其中传统戏400余本,铜川创作、改编、移植剧目40余本。参加省以上会演、调演获奖的创作、改编剧目主要有《红松林》、《刘糊涂断案》、《刘糊涂退亲》、《康乐堡》、《孙思邈》、《云破月移》等。 二、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一支年轻的文学创作队伍在铜川开始形成,创作出一批如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表现时代特色的小型作品。“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文学创作一度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川文学创作呈现繁荣景象。1989年,全市共有文学爱好者千余人,骨干120余人,其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累计有千余篇。获省级和全国专业系统奖励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矿山妹子》、《窗》、《小保管和黑煞神》、《不称职的妈妈》;散文《扶桑赋》、《矿山初雪》等。省级出版的主要文学著作有:铜川矿务局编写组撰写的矿史《霸王窑》和《矿工恨》,秦凤岗著的儿童文学《伟大的历史功勋》和历史小说《药王孙思邈》,孙溥泉、王明皋、李经纬的文学普及读物《药王孙思邈》,赵剑、王明皋的《药王孙思邈的传说》,王世雄编写的《放羊娃》、《猪八戒的传说》、《人世奇闻》和《猪八戒新传》,车周兴、张希巡、张治河创作的戏剧《刘糊涂断案》,李延军编写的《轩辕黄帝的传说》等。 《铜川文艺》(季刊)于1973年2月创刊,是铜川业余文艺作者的创作园地,内部发行,由群众艺术馆主办。1975年因经费困难停刊,1979年复刊。至1989年,累计出刊40期。内容以各类文学作品为主,并开辟歌曲、美术、书法、文艺、评论等专栏。每期印刷1500册,面向全市发行,并和省内外艺术馆、图书馆等对口单位交流。 1978年后,群众业余文艺报刊创办较多。其中有市教育学院编辑的《风华》、铜川师范学校编辑的《蓓蕾》、铜川矿务局编辑的《晨曦》、王石凹煤矿编辑的《扶桑》、桃园煤矿编的辑《桃园》,鸭口煤矿编辑的《鸭口春苑》等。这些报刊为繁荣铜川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音乐 (一)城市群众音乐 50年代以后,铜川的业余音乐活动得到较大普及和提高。60—70年代,形成了一支音乐创作骨干队伍。1982年,铜川成立业余乐队。1983年,铜川师范学校开设音乐班。1984年,建立10余人的文化轻骑队(属群众艺术馆编制),承担业余演出和群众性的文艺辅导。1984年以后,全市每年举办一次“五月煤城歌会”。至1989年,全市共举办综合性音乐骨干训练班7次,各类音乐创作座谈会、作品讨论会及创作培训班40余次,有音乐骨干150余人。音乐作品在省级以上单位获奖、刊发的累计有70余件,其代表作品是《摘豆角》、《幸福日子不断头》、《怀念彭老总》、《煤城工人干四化》和器乐合奏《煤城庆功会》等。

yangyuanli(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