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步行街

家乡区县: 广州市越秀区

北京路是广州市越秀区一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街道,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也是广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日均人流量约40万人次,节假日更达到60万人次以上,高峰值达百万人。 北京路北起广卫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长1400多米。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以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叉处为中心向四方伸展的商店群区,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州起义路,北起财厅前,南至大新路,延及高第街一带。步行街从1997年2月8日开始逢双休日实施准步行,至2002年1月1日实现全日步行。目前,前后经过五次扩容的北京路步行街长度已突破千米。

北京路(Beijing Road)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世界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以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叉处为中心向四方伸展的商店群区,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州起义路,北起财厅前,南至大新路,延及高第街一带。有四座人行天桥连通。行人天桥于城建改造中被拆除。

这个繁华区域的形成有着历史渊源。明清时期,今中山路(旧称惠爱街)是广州旧城东西主干线,南北两边大都是官署衙门(东有府学,西为将军衙门,中有两个总督衙门),是政治中心区。北京路(旧称双门底)则是由城南直通天字码头(官员登陆入城用)的主干道。因此,现在北京路北段与中山四路相连接的丁字形地段,成为当时衙署官僚及其随员、家属居住的集中地段。为适应他们的消费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市的繁华商业中心。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
关于“双门底”,是因为在清兵接管广州的时候,同时有两位官阶级别一模一样的官员来治理广州。按照当时的习惯,一个官员只能够从一个城门通过。现在有两位官员,就要有所避讳,于是就在城楼里开了两个门。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在双门底经营多年的“活化石”广州陈李济药厂,前身是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陈李济杏和堂,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永汉路”典故
民国年间北京路那时叫“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汉路”,为什么叫“永汉”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来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这也是北京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掌故。
北京路话旧
一、四次易名的由来
北京路是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一条繁华大马路,历史悠久,曾四度易名 。
广州在未拆除城墙时,北京路也是一条大街。街中心有两个城门口,称为“双门底”。据说,这是因为当年清兵入广州,两位将领官阶相同,谁先谁后互不相让,于是特意把城门拆为两个,本名“永清门”,辛亥革命后易名“永汉路”。1936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逝世,又易名“汉民路”以资纪念。广州解放后恢复原名“永汉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今天的北京路是北抵财政厅,南至天字码头,以大南路口为界分成北、南两段。财政厅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的。从前该址是清代的“藩司”。今天的中山五路从前称惠爱街,后改为惠爱路。这里的十字路口,从前称为“藩司前”,现在习惯称为“财厅前” 。
大南路口原是广州旧城大南门。北京南路拐弯不远,有一个名称恐怖的“法场地”,曾是从前城外的刑场。过去官员南来广州者,大多顺江而下,在天字码头登岸。因为过去排列次序,习惯上是按《千字文》的字序。天字第一号码头即是官用码头。“接官亭”是迎接登岸官员之所。辛亥革命前,先烈温生才曾在此处行刺清吏孚崎,失手被擒而牺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步行街,而不同的步行街也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与人群。就比如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就相当于广州的上下九,而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则更象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kang007(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