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豪刘禹锡

家乡区县: 郑州荥阳市


早就在网上锁定了这个游览目标,想起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所遭受的“折磨”,前来拜谒诗豪成了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更何况这里还安眠着我所喜欢的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读高中的儿子更深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禹锡园的西广场,有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题刻“诗豪园”,为什么叫诗豪园呢?因为刘禹锡被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尊称为“诗豪”。这个“诗豪”的称号可不是一般人能当得起的。刘禹锡21岁时就高中进士,主张限制贵族大地主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永贞革新”。后来,藩镇、宦官及腐朽官僚们的反扑下,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到边远的地区长达23年之久。但刘禹锡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总是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所以他的诗中总是充满了豪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就是:不要说太阳西斜到桑树榆树那么高的时候时已是晚景了,那时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洛阳,生于嘉兴,曾寓居荥泽(今荥阳),晚年居于洛阳,逝后葬荥阳檀山原。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任职,晚年回长安任集贤殿学士,后回洛阳任太子宾客,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刘禹锡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富有哲理性,多有名篇传世,现存诗800余首,被白居易誉为“诗豪”,《陋室铭》更为千古传诵之佳作。荥阳是刘禹锡四代祖居之地,他曾在书信中自述荥阳老家“陋室未毁,瘠田可耕”,并在死后葬于郑桓公受封立国的祭天圣地檀(坛)山原。

 

边走边说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一说是洛阳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之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淑雅(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