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文化(三)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10、拦街福

         此习俗始于清代,延续了100多年。旧时,每逢春季,在温州城内都要举行这一盛大传统民俗活动。于农历二月初一从东门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六在府前街结束。温州几条主要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娱乐活动丰富热闹,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各乡群众数以千计涌进城内,手提礼包,扶老携幼,走亲访友,俨然过节。据载,温州“拦街福”活动在1947年清明节举行过一次后就停止了。2002年温州旅游节中的新“拦街福”有民间艺术展示、传统技艺表演、风味小吃品尝、传统戏曲演出等,包括舞龙、高跷、花灯舞,京剧、越剧、木偶剧,知味灯盏糕、长人馄饨、李大同双炊糕等。

          11、关于温州方言的传说两则

        (1)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

        (2)据《温州都市报》载,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温州话成了通讯的秘密武器。据当时温州军分区一位团长介绍,由于温州话无法被破译,用温州话传达信息,立了大功。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温州话的价值。

          12、温州学人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男,1933年8月9日生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寺前街。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高中时改从父母双姓。1952年高中毕业后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并受到袁家骅、王力、吕叔湘、李荣、王辅世诸先生器重指导,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十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他的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郑张尚芳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Panda1994(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