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扬州,所以童年的回忆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理。扬州不仅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的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景,把扬州装扮得更加美丽。我家附近有一处名瘦西湖之地,那里风景优美,是可以散步的地方。瘦西湖在江苏省扬州西北部,因湖面瘦长,故称“瘦西湖”。胡道迂回曲折,仿佛圣女的腰带。两岸有小金山,徐园,白塔等景点。清乾隆、康熙二帝曾数次南巡扬州。当地豪绅争相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 之说。瘦西湖附近,也有两处著名的景点,那就是个园与何园。个园园主花大力财力修建此园,其最负盛名的乃是四季假山。其令我最喜欢的是冬山,冬山宣石似未消积雪。何园园主何芷舟刀在光绪年间修建此园。园内布局乃是中西合璧,住游结合,是人居,游玩的好地方。家乡还有许多民间小吃,特色工艺,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就像那蜜蜂与花朵,小草与土壤似的。那种感情使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名师点评:“扬州不仅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读者对扬州的深刻印象。扬州的重点写的是瘦西湖和个园何园。“胡道迂回曲折,仿佛圣女的腰带”点出了瘦西湖的特点在于一个“瘦”;个园“冬山宣石似未消积雪”令人心旷神怡;何园“乃是中西合璧,住游结合,是人居,游玩的好地方”让人心生向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短短一句,激起后世多少人对这个城市绵绵不绝的向
往。扬州的存在,对于骨子里浪漫的中国文人,更多是一种对意气风发的怀念,即使没去
过,仅仅从前人的诗句里,便不乏对她的动人想象。哪怕到了现在,她已经不再是历史上
的通都大邑,但“扬州”二字,却依旧包含着不尽风流,永不失其“繁华似锦地”的精神
感染力。这一切,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运河。中国的城市,多因水而兴,扬州就是
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大运河未开凿以前,扬州在历史上的出镜率是很有限的。大家盖棺论
定的暴君隋炀帝,想想还是有功绩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就有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至少在我看,那些贤明圣主,很少有象他这样,兴修了一个工程——不管
他的动机如何——能够遗惠至今的。被东西走向的大河横切的中国,于是有了南北的沟通
,由此也造就了扬州第一个大红大紫的兴盛时期——唐代。
今天,扬州的东北方有个茱萸湾公园,西边紧挨着京杭运河。说是公园,到了那儿才发
现,冷冷清清,无甚游人。通向公园深处的寂静路上,两旁满眼是枝蔓丛生的灌木、树林
,河边风很大,快半人高的蒿草被吹得颤颤巍巍,透着荒凉。几乎难以想象,在隋唐时期
,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便是这里——茱萸湾。看着寂静的河面,一个人,
有点儿“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意味。于是在那儿,我又一次听了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音乐声起,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两个城市:长安和扬州。不同以往的是,站在茱萸湾,
我终于身临其境——
这里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往南直通长江、出海口,往北可入黄淮、关中,放眼全国,
再无这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航运连接点。一年四季,千帆竞会,万商云集,随之而来的少
不了有各色店家、梨园子弟、墨客骚人……而街市坊间,绣户珠帘,每华灯初上,觥酬交
错吟咏唱和,其一时之盛,不让京师,天下人号为“扬一益二”(天府之国四川都没这里
富足)。就连寻道访仙的李白,听说哥们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带着几许神往,留诗“烟花
三月下扬州”。
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想象力的平乏。对于扬州当年的盛境,我始终不能刻画周全,就象去
完成一幅画,隐隐约约觉得有个大致,但一落笔,出来的总是一鳞半爪的局部。可能时间
的跨度太大,我的想象要向源头洄游,其所能凭籍的,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比如
某些方言。
“麻胡子”就不说了,还有其它的例子。比如从小就学会的一句,叫“波斯献宝”,地道
的扬州话。唐朝的扬州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不少外国人从海道来此,其中波斯商
人、僧侣,辗转来扬州一带居住的不下数百人,大多做珠宝生意。久而久之,就产生了“
波斯献宝”一语,喻指洋洋得意地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炫耀。另外一句扬州话“吾儿碌
山”,意思是指一个人不正经、不检点、吊儿郎当。这个词的来源更戏剧化:据传安碌山
作乱之前,颇骗得唐玄宗赏识,常出入宫禁,后来便与杨玉环有了一腿,某日二人在浴池
嬉戏, 》昊帝进来,情急之下,杨贵妃大呼:“吾儿碌山!帮我递上ΧΧ东西”,安录
山借机匍匐而前,非但把场面掩饰了,就此还捞了个干儿子当。呵呵。儿时学会的这些话
,长大了慢慢竟发现能剥出一些关于历史的内核,这真是很有意思。我常忍不住去想,在
唐代的大都会扬州,一些社会现象与宫廷绯闻,真真假假的,它们怎么就慢慢地从街谈巷
议变成了固定的词汇;而且当它们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一点一点湮没于风尘,它们却代代相
传,充满了生命力。
唐朝对这个地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语言是其中的一部分,比较容易寻找线索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看每个城市,都有其自己的特性,扬州的气质与性格,不夸张地说,就是在唐
代慢慢形成的。运河给了扬州得天独厚的条件,与那些绝大多数的政治性城市不同,扬州
是在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接下来她的性格塑造,应该把鲜花献给大唐帝国的文人
们,尤其是诗人。唐代的著名诗人,到过扬州的为数众多。李白、白居易、孟浩然、骆宾
王、刘禹锡、王昌龄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有足迹。他们的到来,把他们张扬的激情随
他们题咏的诗篇挥洒在扬州的空气里,总之到最后,很难弄清楚,是城市的浪漫感染了诗
人还是诗人的浪漫感染了城市。
用现在的眼光看,诗人们游历各地,他们的很多作品就是各自个性化的游记。扬州的“
游记”里面,我最最 郎投拍恋模 尤推如下两首——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相对于大把大把酸溜溜的文人,杜牧的率直令我钦佩。或许只有在那个大开大盍的时代
,那个大起大落的城市,才能写出如此诗歌,坦荡、直白,又不失韵味。对心仪的美丽女
子说“你很漂亮”,想来很多现代人能做到,但是毫不讳言一段年少孟浪的时光,狎昵青
楼,这等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反正换了我,肯定做不到。杜牧的表达虽然直接,但他
的字句下面,那层淡淡的哀愁与男人的喟然一叹,是谁也学不来的——有些象现在都市人
的落寞。不过他也确实有很多年,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大都市里。他的扬州诗,使这个城
市多了几分憨直之气,这就开始跟同为水乡的江南有了差别。
一个强盛的唐代过去了,它让大家记住了“扬州”,但却不是扬州人。到了扬州的二度
兴起,扬州人的形象才逐渐清晰起来。这其间时光流转,一晃已经是明清时代了。唐以后
的一个时期,扬州确实消停了一阵,不过大运河的漕运,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越来
越重要。到明代,不许片板入海,南北水运完全以运河为主,这使得扬州慢慢地,再次成
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如果唐代的扬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维系,那明清时期则给了我们
一个物化的扬州,带着生活味的各种市井画面。
盐商是那时最有势力的一群。垄断使他们富可敌国,当然,这前提自是离不开官商一体
,联袂演出。如今扬州的标签,瘦西湖里水色空朦的白塔、五亭桥,便是这个阶层当时的
“马屁”杰作,为了让南下的皇帝尽兴,真是不息工本,弄了几个大创意。除此之外,那
些隐没在街巷中的大大小小的园林、宅院就不用说了。可惜现在留下的越来越少,弄不好
以后只能看看照片配文字了。腰包里有了钱,当然要来点风花雪月了,所以在那一阶段,
盐商的养士之风盛行,引来不少文人流寓扬州,其情形,跟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们资助文学
艺术有些类似之处。“扬州八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的,他们身上的傲气,表明扬
州还是存有一点不可多得的自由气息,回想一下清代那么多的文字狱,就知道这有多不容
易。
很多时候,扬州被人云亦云地说成跟苏杭是一样的格调,其实不然。江南长期受了士大
夫的影响,比较多儒雅之气。扬州市井味则比较重,因为在盐商及开行的商人之外,便是
广大的城市平民,这两个阶层,让扬州显得更为世俗化。不过这种世俗并不惹人生厌,它
反而是富有人情味的,让你更能贴近扬州人的生活——
城市平民的一大贡献是让扬州以三把刀出名,就是所谓厨刀、剃刀、修脚刀。这三种职业
,在很多的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入流的活儿,非人上之人所为,即使到了现在,这样的意
识恐怕改变也不大。但是扬州人的心态却平和得很,不仅做了,而且传下去,久而久之就
形成了口碑。三把刀目前的境遇,以剃刀最不乐观,俗话“剃头挑子一头热”,但这个剃
头挑子,就是在扬州的城乡也不大见得到了,早就让位于门口安着转灯的美发厅了。修脚
刀稍微好点,虽然传统的老浴室比从前少了,但泡澡的新浴池冒出挺多,算是修脚工的阵
地,而且外埠的浴室,多喜欢打出聘请扬州师傅的旗号,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可见这把刀
还是有市场的。最火的无疑是厨刀,盐商的考究和厨师的钻研造就了名满天下的淮扬菜系
,道道美馔,若是要尝遍的话,估计得花上几天。一定要推出代表性的一两个,我的选择
就是大煮干丝和狮子头,都很平民化,寻常人家也经常做的。
大煮干丝讲究的是刀功,一块小小的豆腐干,据说大厨能横切32刀,干丝先过水,开水里
烫数次,沥去卤水,再添到已经炖着的鸡汤中,用大火煮,这样干丝里慢慢入了鸡汤的鲜
味,才算是至美。狮子头扬州话叫“斩肉”,关键就在这个“斩”上,切板呢最好要用银
杏木的,先细切,三分肥七分瘦;然后再斩,剁成肉泥不行,斩不碎也不行,同时还需加
上少许兄姜汁,做得更精致的,肉里面还会配上时令菜,象春天就是芽笋狮子头,秋天
就是蟹黄狮子头;肉丸做好过油,然后红烧亦可,清蒸亦可,清蒸更嫩一些,想吃得痛快
,最好直接就用调羹。这两样菜,为了保证这辈子能月月吃,年年吃,我甚而花了好几个
暑假,跟在妈妈后面,边看边学,终于也算是会做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