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山,又名笔架山,距蕲春县城西北30公里,横跨蕲春、浠水两县,方圆60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30座,主峰三角山海拔1200米,是鄂东地区名山之一,以其古、奇、特、丽名闻遐迩。山中的“笔架飞瀑”胜景,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
三角庙三角山历为宗教圣地,隋唐时期,山内有36寺庙,72庵观,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之说。现存寺庙有三座,即山上的三角寺,山腰的龙门资教寺和山下的达城庙,均香火旺盛。
老龙仙洞三角寺东北上侧有洞,相传有“龙”潜入而名“老龙洞”。洞内有泉井,子午有潮。洞顶石缝有千年古
松一株,苍翠挺拔。旁有“松龙结缘”、“唯天在上”、“有龙则灵”等摩崖古刻。碧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距老龙洞不远有一洞曰“碧仙洞”,相传有仙人居住。大革命时期,我游击队曾在此建立根据地。望夫石又称舍身崖,位于三角山“二尖”之巅,极目远眺,视野千里。相传早在秦始皇修长城时,三角山一带不少男丁远征北国。山里有一位少妇思夫心切,天天登山遥望,历时数十年,后来听说丈夫客死他乡,便跳崖殉情。
达城庙位于三角山下,始建于北宋初期,清嘉庆十七年建成现在的四进四楹规模。庙里主要供奉二令公尊神,祖籍河南 洛阳、世有勋爵。达城庙虽历尽劫波,而庙貌依然,金像亦保存完好。徐向前元帅曾率主力在达城庙及其附近全歼国民党劲旅,恢复了鄂、豫、皖 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指挥中心就设在庙里。因此达城庙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又具有革命意义的文物单位。
龙门资教寺位于三角山上,俗称三角寺。据旧志载:“后梁高僧慈应创建,宋仁宗赐额‘龙门’,宋高宗加赐‘资教’。”开山祖师被赐封为“当山得道,慈应祖师”。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正梁重修。当时规模宏大,主殿之外,尚有“大士阁”等建筑。主殿采用古代传统
“斗榫”工艺,内呈正方形,面积1200平方米,殿顶由4根圆形立柱支撑36根大小不一的横木组成伞形顶篷,内看四角下垂,外观四角上翘如荷叶,故又称“荷叶殿”。大士阁、龙云阁均有楹联,其中龙云阁客堂联为:“独坐蒲团,细剪山云缝旧衲;客来禅室,闲敲石火煮新茶。”据传当年曾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1947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大别山时曾到此歇息,并嘱咐寺僧保护文物,搞好生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