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万历《萧县志》
万历《萧县志》,于万历十八年(1590)由萧县知县康炜主修,库生彭缙、岁贡任亚龙编纂。分上下两卷,简要明备。印版存放学宫,崇祯九年(1636),毁于兵火。
关于成书的时间:康熙《萧县志·序言》说:“旧志为万历中康公所辑。”而同出一书的康熙《萧县志·凡例》却说:“旧志成于万历五年,康炜所修”。查康熙《萧县志·秩官表》记康炜于万历十六年(1588)来萧。廉熙《萧县志·秩官传》说康炜“任四载,荐八次”,万历十九年,因开浚河道,免除水患,受朝廷褒奖。康熙《萧县志·赋役志》在叙述赋役制订情况时有“十七年春,知县康炜立为赋役画一之规”的句子,附记说得更明确:“此赋役于万历十八年,知县康炜纂定”。据此,定万历《萧县志》为万历十八年,由康炜主修较为准确。
2.清顺治《萧县志》
顺治《萧县志》于顺治七年(1650)由萧县知县祖永勋主修,选贡许作楫、岁贡祖箕芳编纂,计10卷。
此版本,北京图书馆仅存缩微胶卷残卷。1984年,县志办公室派员前往北京图书馆翻拍、放大、复印、装订成4本,缺第一、二、三、六、七卷。残卷缺页、缺字、重复、颠倒屡见、是现存旧县志4种版本中残缺最多的,但仍保存不少珍贵史料。
3.清康熙《萧县志》
清康熙《萧县志》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知县阎允吉主修,邑人拔贡徐霭编纂。全书12卷,分为图纪(1)、表(4)、志(10)、列传(8)4大类。
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陈膺、乔启?即在顺治《萧县志》10卷的基础上续成12卷,但没有刻版印刷。
康熙二十二年,礼部传旨编纂《大情一统志》,并饬各州县星速编纂志书,限期上交。六月上旬,知县阎允吉延揽名流,续订新志,刊正旧志讹误,七月上旬书成,次年,阎允吉离任,邑人继续增补刊刻。
此版本内容颇丰,诸如历代制度沿革、秩官交替都有记载,《舆地志》对于历代疆域、山川、河防记载较详,特别是黄河夺汴,县城屡淹屡迁的记载更为清晰;《风俗志》记载了明清时期的风土人情,其中花卉、水果、药物、禽鸟的栽培养殖记载,为本县园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赋役志》、《灾祥志》中,可窥见统治者压榨剥削的残酷和灾歉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的惨景,特别是对李自成部袁时中两次攻陷萧城,虏知县、杀乡官的记载和对永堌程继孔举义旗、攻徐州的记载,虽有污蔑之词,但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读之令人振奋不已。但该志封建迷信色彩较浓,因果报应时有所见。 www.laosizhou.com
康熙《萧县志》,北京图书馆藏有缩微胶卷,1984年,县志办公室派员前往放大、复印、装订10本,同年请张长训、张伯勋点注成8本;约20万字,因内容残缺,未能付印。
4.清嘉庆《萧县志》
嘉庆《萧县志》于嘉庆十九年(1814),为知县潘?主修,沈学渊执笔。潘?吴兴人,嘉庆十八年(1813)十月,以办理防堵事宜,自江都迁任来萧,为兴修水利,曾多次捐献俸银,勤政清廉。任满离职时,曾作留别萧邑诗:“莫笑行装贫似洗,一肩图画百篇诗”。
嘉庆《萧县志》,全书18卷,25节,分订10册,是目前本县所存旧县志中最完整的木刻版本。
嘉庆志的编纂者,讲究务实,文笔流畅,对志书体例作过一番探讨,全书25节,节节都有前言,或溯其源,或叙其演变,所引例证均注明出处。人物传记,力戒浮词,简洁生动。为避免正史混同神话,删去前志拼凑而成的八景,据实绘制十二风景画;同时删去毫无实际意义,拼凑成篇的“萧世家”,增加与全县生命财产攸关的黄河《河防》一卷,诚属卓见。
嘉庆《萧县志》,本县档案馆藏有残本,1984年,砀山籍孙竹平先生(民国26年前,曾在萧县实小任教)之子孙纪亮,捐赠一部完整的木刻版本10册。
5.清同治《续萧县志》 laosizhou.com
同治《续萧县志》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知县顾景濂主修,尹耕云,段广瀛编纂。
顾景濂,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市大兴县)监生,于同治六年(1867)任萧县知县,后迁升直隶知州;尹耕云,湖南桃源县(原籍萧县)人,布政使衔,河南河陕汝道,前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告老还乡,受顾景濂聘请,与段广瀛同修《续萧县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