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书画家刘开渠

家乡区县: 安徽省萧县

刘开渠: 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一日出生于萧县坡里乡刘窑村,这个仅有二十多户的小村庄,虽然很穷,却依山傍水,十分秀丽。山上的红花绿草,河里的清清流水,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很想把这秀丽的风光都画出来,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和,在他应该上学的年龄,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没有笔墨纸张, 使他的希望成了泡影。此间,他就和家里的小猫小狗交上了朋友,并常用手里玩的泥巴捏起小动物来,越捏越像,越像越有兴趣, 在本族远房伯父帮助下,才到王寨读初小。三年后他考上萧县高等小学,从此他自幼就有的好奇心更强烈了, 什么都想学, 尤其爱画画, 美术老师王子云见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碰到问题爱追根究底, 显露出很大的潜力和希望, 就千方百计帮助他, 成全他,从此他对美术越来越有兴趣,图画的技法也有很大进步。当他高小毕业时, 王子云老师就鼓励他去北京考美术专科学校,并为他在萧县教育部门借到一部分留外贷金。他到北京报考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榜列第四。 在北京的六年里,潜心研究中国画和水彩画,在几次联展和个展上他的画都以清新的笔调受到好评。 民国16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北京国立艺专的学习任务,但毕业即失业,几经周折, 才在南京大学院找到一个刻腊板的差事。不久,杭州艺专成立了, 林风眠校长聘请他当助教兼图书馆主任。后经担任南京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推荐和资助,委以"驻法著作员"的名义去法国学雕塑。 成为我国去西方学习雕塑的第一人。"九. 一八"事变后,优越的学习条件,对他失去了吸引力,他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怒火,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回到了阔别六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第一个雕塑作品是为'一.二八"淞沪抗日牺牲的八十八师将士做的纪念碑,这个双人铜像民国24年立于杭州西湖边,一时轰动杭城,这也是他第一个成名之作。抗战开始, 他随杭州艺专内迁,先后在成都为川军在山东腾县抗日阵亡的王铭章师长塑骑马铜像和无名英雄铜像。

建国后,刘开渠被任命为杭州艺专校长、杭州市副市长。 1953 年调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并负责全部美术工作。 为此, 他耗费了几年心血和汗水,除担负起总体设计外, 还亲手制作了正面三块主体浮雕,即《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这已成为不朽之作,为世人所仰目。

为了发展中国的雕塑事业, 1982 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并同意成立城市雕塑规划组,任命他为组长。近几年, 他虽年近八旬,仍不停地到全国各地考察设计,努力为中国雕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孟梦(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