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黄金片——三结豆皮

家乡区县: 孝感市应城市

应城传统特色食品——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之时,有陈、祝、程三姓之人,相继迁徙至应城以东20多华里处定居。这三姓家长都很讲义气。于是学三国时的刘、关、张盟香结义,永结金兰之谊。又因三姓同住一湾,这湾尚未定名,便取“桃园三结义”之意,定名为“三结村”。三结村由此而来。

住在三结村的三姓人中,有一人曾经是明皇宫里的御厨。清军入主中原后,他乘隙逃离皇宫辗转到了这里。在结拜为金兰之后,更安居于此,并以其任过御厨的经历,希图在烹饪膳食方面一显身手。这里,盛产稻谷和绿豆、小麦等杂粮。他感到这里的稻米很有糍性,柔软爽口,便细细琢磨用以加工成一种风味特具的食品,可能更为俏销。他就用稻米为主料,兼以绿豆或小麦,经水磨成浆,放在铁锅中摊开烙成一张一张的面皮,再将面皮卷成筒,切成丝,摊放在箩筐或晒垫上晾晒成干丝,名为豆丝,或称豆皮。平时可贮存起来,食用时取出即可,比米煮成饭熟得快,且别具一番风味。比如煮食,先用清水将干豆丝冲洗一遍,待水烧开后下锅,添入白菜及所需佐料后,捞起即可食用。还可炒食:将干豆丝用温水浸泡至软,再下锅翻炒,佐以大蒜等配料即可食用。这样制作的豆皮不仅本村老少喜吃,而且传之于外,均争相购食,比稻米还俏,又是经过加工的,售价和收益比稻米更高。从此以后,三结村家家仿效,行销于市,并取名为“三结豆皮”,盛传不衰。“三结豆皮”以其“皮薄、均匀、色浓、耐煮、味长”的风味特色,成为应城城乡居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时至今日,三结村民为满足市场需要,合股专司制作和经营三结豆皮,并进一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到的火功、烙功、刀功、晾功,制成有白豆皮、绿豆皮、黄豆皮等三个系列六个品种,其中精制绿豆豆皮、精制生姜豆皮、精制大米豆皮、精制韭菜豆皮已在哈尔滨、乌鲁木齐、上海、郑州、香港、武汉等地有很大的需求量。仅武汉市的红钢城年销量就达20万公斤。

三结豆皮作为风味独特的纯天然绿色食品,1998年在孝感市建市五周年新产品展示会上首次亮相,就分外看好,被评为特等奖。同年12月,在'98武汉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武汉首届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荣获“消费者满意奖”和“湖北省市场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  应城膏雕工艺是应城几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应城石膏药用价值与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其工艺品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格调高雅,时代感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玉雕的艺术风格,堪称艺苑奇葩。

早在清末,应城有位姓郝的木雕艺人,对质地细腻,有晶莹冰洁之色泽,视之澈明如玉,触之凉爽宜人的应城纤维石膏爱不释手,他根据石膏“乃大寒之药,能清热解火”的性能,将石膏精磨,制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枕头及方形坐板,枕于头颈,坐于臀下,用以治疗老年高血压、结膜炎、坐板疮等疾病,以消除“内热目赤”、“心烦神昏”、“神经亢奋”,疗效甚佳,颇受欢迎。民国年间,他的徒弟郑彩如、万双明等,继承他的膏雕技艺,制作出晶莹冰洁的石膏枕头,风行于市。

新中国成立后,城关膏粉厂集中了一批民间艺人,继承和发展膏雕工艺。他们别具匠心,雕、凿、镂、刻,或在枕头两端饰以民族纹样,或因料施艺,做成既适于枕头又精致耐看的各种动物形象。仿唐的卧狮造型简练生动,古朴苍劲;仿明的麒麟刀法洗练;红似珊瑚的膏料雕成雄狮,风格独到;绿若碧玉的膏片刻为瓜果青翠欲滴;白如景瓷的膏块雕成大象形态逼真。产品很快轰动各地,成为难得的抢手货,《湖北日报》作专题报道,日本商人一次订购1000个石膏枕头,行销日本。

改革开放以来,应城膏雕工艺又有很大发展。除生产各种工艺枕、座板外,还生产各种笔架、镇纸和黄鹤楼、宝塔等名胜模型,十二生肖、麒麟、熊猫、雄鹰、骏马、双龙戏珠以及南海观音、罗汉、寿星、嫦娥等膏雕工艺产品4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且创作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膏都盐海迎佳宾》、《汤池的传说》等大型石膏浮雕壁画。1992年6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应城石膏雕刻闯出新路,为农运会制出工艺精品》为题,向海内外介绍应城膏雕艺人任柏林选洁白如玉的天然石膏,雕镂而成的玉器般的系列工艺品,对其艺术观赏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城膏雕工艺从治病到实用,从观赏到艺术精品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成为应城的一大特产。其工艺精品荣获了国家旅游产品“天马”优秀奖、国家级铜奖以及国家旅游局、轻工部、商业部、纺织工业部联合颁发的“天马”银质奖,俏销海内外。

songkran(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