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栀子简介:
唐栀子,属茜草科,常绿灌木。小枝绿色。叶对生,5一7月开花,呈白色。果实卵形,有六角棱,十月成熟。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阴,不耐严寒。栀子花、叶、果皆美,花芳香四溢,可以用来熏茶和提取香料;果实可制成黄、红、蓝三种天然色素,其稳定性好,着色力强,广泛用于饮料、糕点、果酒、药品及其包衣等;根、叶、果实均可入药;用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血淋涩痛,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追溯唐河栀子产业的起源,马振抚乡前庄村农民自发种植功不可没。用前庄人自己的话说,想到在山冈薄地上栽种栀子,是被"穷"逼出来的。前庄村地处石柱山深处,山多地少,生存条件艰苦,10年前,全村1800多人流失过半,1992年,有一位名叫李少林的村民,率先打破靠摘野生栀子挣钱的活法,在自己的3分山坡地上种了栀子,不经意间,3年后有了收获,一公斤干果竟卖到14元多,年收入两三千元。3分栀子花香透马振抚乡。3分栀子地成了乡、村动员、发动群众发展栀子的示范园。
唐栀子药用价值:
1.热病心烦。该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栀子台秘要》。
2.湿热黄疸。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该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该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
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该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该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7.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 本草纲目》集解曰:"栀子,生南阳川谷。"时珍曰:"南阳栀子,叶如兔耳,厚而薄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心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