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油纸伞是四川泸州的汉族民间工艺品。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距离泸州市城区35公里。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云贵川渝四省结合部,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位于合江佛宝,贵州赤水,重庆四面山旅游金三角门户。分水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现在难以考证,但至少在明清两代,此地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了。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却是有案可稽的。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2007年4月5日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根据(泸江旅发)【2007】20号文件。把泸州分水伞厂的“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分水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油纸伞第一。
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泸州分水伞厂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生产制作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泸州分水伞厂在泸州境内共有大小分厂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泸州分水油纸伞开始走向复苏。2007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CCTV-2、CCTV-10,CCTV-4等多家宣传媒体曾专题采访报道。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泸州分水油纸伞厂逐步开始复兴。正因为这样,现在很多投机取巧者借助分水油纸伞的东风谋取利益,他们一般都打着泸州油纸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油纸伞这样那样.在此郑重声明一切荣誉的取得都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只要打着那样标志的都是假冒伪劣。
红军长征在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时期,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大红伞做雨具。我国著名的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过,对分水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情况,当时泸州军区还订购了10把油纸伞送给了他。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曾在泸州下达50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当时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亲,关注哟!(=w=)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