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西河戏

家乡区县: 九江市星子县

星子西河戏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其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戏",流行于赣北星子、德安、九江、都昌等县,尤其在星子县农村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几乎村村有戏团、人人会哼唱。2008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乾隆年间,赣江下游的南昌地区,以及赣江主支流"西河"流域的永修、德安、九江、星子等县,是弋阳腔、宜黄腔、青阳腔和湖北汉剧频繁活动的地区。清嘉庆年间,诸腔合流,首先在南昌形成一种乱弹班,影响甚广。清道光年间,著名艺人汤大乐(今德安县高塘人,1801年生),先后在南昌的乱弹班和汉口的汉剧班唱戏,后载誉归乡,与其兄汤大荣一起,在老家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排演黄皮戏。汤大乐与星子诸多汤姓同族共谱,汤于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1850-1862)来星子教戏,广收艺徒,建立了星子第一个弹腔戏班,演出剧目30余出。1874年,星子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戏班定名为"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简称"义和班"。周自秀,星子县苏家挡人,生于1844年,"自幼聪明异常,后习伶人之业,故对于古往今来之历史,莫不知其大略,悲欣欢乐之态,尽皆形人"(摘自周自秀墓志)。其子周招生"素称良善于优伶"(摘自周招生墓志)。其孙周杨鑫、杨银、杨锭,"均能继续先人之业"(摘自周自秀墓志),后皆为西河戏名艺人和义和班骨干成员。同班人还有郭德英、刘忠化、黄以政等星子著名艺人。当时义和班所演剧目的《打龙蓬》、《清官册》、《过昭关》、《三关调将》、《白虎关》、《二进宫》等50余出大本,30余出小本。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演出多沿高腔旧习,如:"破台"、"放五昌"、"报台"、"登二场"等。角色分为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戏班除在星子本地演出外,常往来于永修、德安、九江、都昌等地(旧时多属南康府、府治星子县城)。

lemoncdk666(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