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涵着黔西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黔西北高原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1980年、1982年和1987年三次文物普查,全区共发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遗存1000余处,收集文物藏品15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500余个,通过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工作,使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黔西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为代表的夜郎文化,以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为代表的彝文化,以织金古建筑群、晚清石刻、红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毕节市的历史发展序列。
在古遗址方面,全区境内保存的古遗址,经文物普查现已发现近80处,公布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其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处,战国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2处,汉代文化遗址2处,清代文化遗址2处。
在古墓葬方面,有战国西汉民族墓,主要分布于赫章可乐、辅处,威宁观风海、中水等地,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古墓葬,是典型的夜郎文化遗址,其“套头、套脚葬”国内独有;有汉墓,主要分布于威宁、赫章、毕节、黔西、金沙等地,有砖室墓、石室墓、土坑竖穴墓等,属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的汉族墓葬,是汉中央王朝开发边疆、推行郡县制,给黔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发展的历史见证;有少数民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威宁、赫章、大方、金沙、纳雍等县,时代在宋至清之间,有向天墓、石板墓、悬棺墓等。
在摩崖石刻方面,有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金沙敖家坟墓群石刻,雕刻石刻图案达1200多个;有黔西宋家沟花坟,以当地少数民族演奏芦笙、赶花坡、杂技表演、舞龙灯等为画面内容,记述了黔西北古老的民俗民风;分布全区的400多块彝文碑,记述着毕节市的历史演变和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黔西北石刻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被誉为一部保留在石头上的“史书”。
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上,全区已被列入国家级、省、县(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近50处,有寺庙、古桥、驿道、古塔、牌坊等,包括毕节大屯、阿市、湾溪土司庄园,织金财神庙、保安寺,威宁凤山寺、玉皇阁,黔西武庙,金沙岩上赵家民居等。
在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上,以清咸同农民起义、红军长征、地下党活动为主,现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在文物藏品方面,全区各文物管理部门、地区博物馆、大方奢香彝文化博物馆共收藏文物藏品2000余件,历史文物300余件,其中已定级的一级文物有10余件,二级文物50余件。
多年来,通过国家及省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毕节市用于文物维修的经费已达600多万元,对24处文物进行了维修。而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起步较早,通过全区文化、文物、民族、音乐、舞蹈等工作者的长期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民族音乐、舞蹈、诗词楹联、民族文字、传统习俗、节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