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花灯

花灯是毕节市农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境内最早反映花灯这种艺术活动的文物为黔西县纸厂宋家沟建于清咸丰三年 (1854) 的花坟浮雕, 上有4人高举花灯分列两厢, 中间1男 1女手执折扇翩翩起舞,左上角栏内3人以打击乐伴奏,活脱脱一幅玩灯图。自清代以至民国年间,花灯均为民间自娱自乐活动。传统花灯的活动时间,通常在古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平时,或因寿诞喜庆,或为求子祈福,若有主家相邀,亦可玩灯。灯班为自发组织,或以某姓氏家庭为主组建,班主 ( 灯头 ) 家传世袭; 或由某地花灯艺人自由组合,班主自荐或由大家推举,其中较为出名的织金县桂果镇果底灯班、城关镇花红村牛王洞高家灯班,大定县大屯 村陈家灯班,黔西县谷里杨家灯班,毕节县田坝花灯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花灯艺人,将花灯歌舞加以发展,运用花灯艺术形式,编演新戏,将原来在堂屋和场坝上表演的花灯搬上舞台,逐渐发展为花灯戏。花灯剧目可分为古典剧目和现代剧目两类。古典剧目又分为传统花灯剧目和移植改编古典戏曲、民间故事、唱本两种。境内花灯音乐,由多源头多渠道从周边省、区传入,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融合而成。据统计,唱腔曲牌有上百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腔由传统的一曲到底或为曲牌填词,变为设计、编 曲,音乐表现力大为增强。传统花灯唱词,多为诗体,有五字句、七字句、长短句、自由句,自由句接近散文。演唱方法,文 ( 旦 ) 角多用假嗓,其余角色用真嗓,且多用一 领众合的形式以烘托气氛。表演时,通常只用锣鼓间奏,也有少数灯班用二胡、竹笛、唢呐伴奏。

  花灯戏传统花灯,最早由一旦 ( 么妹 ) 一生 ( 干哥,有的也称唐二 ) 两人表演,民间称对子灯。后来 ,有的灯班在表演中又增加一丑 ( 打岔老者,织金县有的灯班将丑角扮成驼子 ), 成3人表演。移植改编或新编花灯剧,根据剧情需要,发展为多人表演。 表演分步法、手势、耍帕、耍扇、身段几个方面。基本步伐是,丑角走矮桩步,旦角走梭步,其他角色走八字步、升字步、自由步,老旦走鸡啄米 ,老生走狗舂碓, 小孩走蛤蟆步。手势有云手、分手、摆手挽花、挽手、兰花手、剑指等。耍帕有挽帕、丢帕、甩帕。耍扇有花扇、盖扇、抖扇、团扇、挽扇。身段有过场、扑蝶、开弓、白鹤舒颈、抱肩望月、黄莺展翅、孔雀开屏、蚂蟥伸腰、顶篷望月、苦竹盘根、膝上栽花、二狮解带、 边鱼上水、仙人摘桃、犀牛望月等。

  

步步倾心(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