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的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等五个万面。
第一,规范性。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总之,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接受,所理解。
清代学者李子潜在他编写的“三字经”《弟子规》中,要求他的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方面必须按照礼仪程序去做。“晨必盥,兼嗽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数。量冠服,有空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不循兮,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缓揭帘,勿有声。......凡出言,信为先,许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古训对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礼仪修养仍有指导意义.
案例2-1 总理与鞋
在外事活动中,周恩来总理十分注重礼节。他病重期间,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坚持参加。后来病得连脚板也肿起来,他原来的皮鞋、布鞋都不能穿,只能穿着拖鞋走路。参加外事活动时,工作人员关心总理,让他穿着拖鞋参加外事活动,认为外宾是能够理解的。周总理不同意,他慈祥有严肃地说:“不行,要讲礼仪嘛!”于是,他让工作人员为他特制了一双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