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家乡区县: 贵阳市花溪区

贵州师范大学,坐落在“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10年2月被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5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0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共有教职工2324人。设有19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历史沿革

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
1949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

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
1996年,确立为贵州省属重点大学;
2004年,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组建新的贵州师范大学
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
2010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3年5月22日,贵州师范大学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大学,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669人,教师中有教授290人、副教授619人;教师中284人具有博士学位、937人具有硕士学位。学科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65人,其中兼职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4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合作交流

对外交流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5]
校地合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黔东南州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着重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基础教育等开展合作。与遵义市湄潭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浙大西迁”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与贵阳市乌当农业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安检中心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等。与贵阳市乌当区教育局、修文教育局、南明区教育局、白云区教育局、黔南州罗甸县教育局、惠水县教育局、长顺县教育局、贵定县教育局,安顺市西秀区教育局,毕节市黔西县教育局、金沙县教育局、七星关区教育局,黔东南州三都县教育局,六盘水市盘县教育局,黔西南兴仁县教育局等15个县区教育局建立友好实习协作关系。
校际合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分别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中国振华集团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与福建金辉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贵阳国贸广场商贸有限公司、贵阳迅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亚旗技术服务(江苏)有限公司、贵阳海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润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贵阳雨晴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景峰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WangZiYing(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