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为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效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置下吉县,县治在今年内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吉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 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吉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吉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吉、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烈郡、新丰、下吉、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吉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寺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吉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吉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武帝拓拔□不讳,将下□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为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棂、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吉,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吉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塬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塬迁至今老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