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外游子与湄潭茶之间的那些事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好山好水,必出好茶。我的老家在贵州湄潭,是黔北小“江南”,也是当之无愧的好山好水的地方。  拥有40万亩茶园面积的湄潭,是国家授予的“中国名茶之乡”,“湄潭翠芽”当下已经是响当当的绿色名牌产品了,在贵州乃至全国已声名鹊起。

  时间过得真快,作为在外游子,转眼间离开湄潭老家就整整34年了。在外这么些年,岁月改变了我的不少习惯,但是唯独改变不了的是喝湄潭家乡茶的习惯。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我都要泡上一杯家乡的茶,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泡茶习惯。泡茶时,先用少许开水把茶叶发湿,之后把水滤掉。顺势把茶杯送到鼻子底下,慢慢地闻嗅一会经开水浸泡之后茶叶发出的清香,然后才续上开水。随后还要细细观看透明茶杯中飘逸舒展的茶叶叶片。如此这般以后才捧起茶杯,轻轻地吹开水面上的茶叶,小口小口地品尝汤色优美的茶水,整个过程让我赏心悦目。

  湄潭产茶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远的不说,近七八十年来,民国政府时期在湄潭设立过“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期间成立了茶叶试验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在湄潭设立了省里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就有了杨老坪茶山,在不远的地方还有幸福茶山。记得有年冬天,我还随大人们去山上开垦过花园。那时还是大集体,每年都可以按人头分得一些茶青。分到茶青以后,父母都会用土办法炒制出茶叶,供一年四季使用。老实说,小的时候喝茶,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仅仅就是解渴而已,真正开始懂茶,还是在离开家乡到部队以后。

  在家乡我的父亲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曾经作为铁路工人在外修筑过好多年的铁路,他知道离开家乡在外边工作,有的时候可能会水土不服。因此在我离开家乡到还有战火硝烟的云南边防保家卫国时,他在我的挎包里装了一包用构皮纸包好的我们家自己采制的茶叶。父亲说如果在外面水土不服了,可以泡点茶水来喝。

  云南和贵州确实存在着气候等多方面的差别,初到云南由于训练强度大,气候炎热,饮食不习惯,没有多久,身体果然出现了不适,吃不下饭,还伴有轻微腹胀,新兵连的医生说可能有些水土不服。这时,我突然想起父亲的叮嘱,赶快用老家的茶叶泡茶水来喝。连续喝了几天之后,先前出现的那些水土不服的症状,在没有吃药打针的情况下,果真慢慢地消失了。带的茶叶用完之后,我又写信回家让父母再寄来了一些。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用湄潭老家的茶叶来泡茶水。

  常向别人夸赞湄潭家乡的茶叶。那些年,为了了解家乡的茶叶发展情况,每次回家探亲,我都会让朋友陪同去县里有名的茶山看看。几次探亲下来,我把全县15个乡镇都走完了,永兴茶海,核桃坝产茶区,凡是大一些的茶场茶园茶山,可以说都曾留下过我足迹。同时我还找了很多我们县茶叶生产的资料和书籍,学习相关茶叶方面的知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家乡茶叶制作工艺的提升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后来到我手上的茶叶慢慢地就有些档次了,有的茶叶还是茶叶中的极品。很多战友都知道我有好茶,有时也会特意来到我的办公室或者家里,让我泡杯湄潭茶给他们喝。我也会利用这些时机,给他们聊聊我所知道的我家乡茶叶的历史。

  我当团政委的时候,就曾经向成都军区的一位少将领导介绍过我家乡的茶叶。有一年,我在成都军区机关参加团职领导干部读书班,这位将军领导到读书班上来给大家作形势报告。我是这期读书班二班的班长,坐在第一排。摆在我座位前的用透明茶杯泡的一杯茶,引起了坐在主席台上的将军领导的注意。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从主席台上走下来,与我聊起了桌子上的这杯茶。起初他以为是浙江龙井茶,我说不是浙江的茶,而是我贵州湄潭老家的“湄潭翠芽”。我见他有些吃惊,就给他简要的讲了讲我所了解的湄潭茶的历史与现状,特别介绍了永兴万亩茶海的壮观场面,以及湄潭茶与众不同的栗香香味等等。遗憾的是,当时我带的茶叶只够在读书班期间喝,而且在当天下午的这堂课上也只带了仅仅够泡一杯的量。虽然当时这位军区领导没有能喝上我家乡的湄潭翠芽,但是我相信将军记住了我家乡的这种茶。半年之后,这位军区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到了我所在的部队,点名要喝我家乡的“湄潭翠芽”。

  转业到昆明市委机关工作以后,我和往常一样,也在办公室放了一些湄潭茶叶。单位上这些平时喝惯了普洱茶的同事,在喝了我家乡的茶之后,多数人对此赞不绝口,有的还向我打听,这种茶在昆明能不能买得到,有的还委托我找熟人从湄潭给他们买了寄点过来。

  有幸成为“黔茶有缘人” 。5年前,贵阳市南明区在媒体上刊登启示,用征文的方式寻找“黔茶有缘人”。启示上说,寻找到“黔茶有缘人”之后,活动主办单位要将“黔茶有缘人”组织起来,实地去贵州著名茶乡——湄潭进行采风,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个消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已经快到截稿时间了。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把我和湄潭茶的缘分写了出来,发到了他们指定的邮箱。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负责这个事情的一位姓吉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他说南明区委常委、宣传部刘部长对我与茶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将我作为主要的“黔茶有缘人”嘉宾邀请到贵阳,参加这次活动。那次的活动启动仪式是在贵阳甲秀广场举行的,仪式很隆重,贵阳市委领导和南明区委区政府的相关领导、43位“黔茶有缘人”、中央驻贵州的媒体记者、贵州本地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我作为“黔茶有缘人”唯一的代表在仪式上还发了言。在开往湄潭的大客车上我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面对媒体,我再次讲述了这些年来我与家乡湄潭茶的故事。

  绿茶不能长时间存放在普通环境里,为了保存好来自我老家的绿茶,这些年来我家冰箱冷冻室的空间基本上都被用来存放茶叶了。去年底还重新添置了一台容量更大的冰箱,主要还是为了能更好地存放来自湄潭家乡的茶叶。

  离开贵州家乡34年,虽然长期身处异地他乡,但是因为每天都能喝上用湄潭茶泡的茶水,好像家乡就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样,时常都能感受得到我与贵州家乡是融为一体的,不曾分离。

  以前如此,今后亦然!

时光不老(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